【浙江·曲艺】独脚戏(国家级)
2017-03-31 13:19
独脚戏,又名“滑稽”,是在杭州地方曲艺“小热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和苏南地区。它以“说、学、做、唱”为基本艺术手段,讲述滑稽故事或者笑话,也可象征性地扮演人物,夸张地表演滑稽短剧,属于曲艺中“谐谑”(或称“逗笑”)类的曲种;与相声堪称是姐妹。一般由一、二人表演,也有三人以上表演的曲目。
民国三年(1914),杭州“小热昏”艺人杜宝林(艺名小热昏)应邀到刚开业的“盖世界”游艺场演出,因其仍以小热昏的形式一人讲说笑话、演唱滑稽唱段等,故观众称之为“独脚戏”(一个“脚色”的“戏”)或“滑稽”。在此阶段,杜宝林改编了许多“隔壁戏”曲目,如《火烧豆腐店》、《瞎子借雨伞》、《绍兴人乘火车》等,与其徒弟江笑笑双档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独脚戏这一曲种基本成型。民国十六年(1927),杭州艺人江笑笑与鲍乐乐赴上海演出独脚戏,大获成功,迅速走红。当时上海观众称江笑笑与苏州的王无能、上海的刘春山为“滑稽三大家”。此后,杭州独脚戏迅速发展,先后涌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杭州的独脚戏进一步得到了健康发展,在各个时期都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问世。直至目前,独脚戏仍是我省和江南地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善于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目前,我省虽然还有十几位中青年演员能演独脚戏,但是独脚戏的许多传统段子和表演伎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需挖掘、整理和抢救、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