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据史书可考,明代已流传民间。

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多聘请艺人来家用大红纸剪各式喜花,缀于箱、柜、被、枕等嫁妆之上,其它如斗香花、鞋花、门笺等品种,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艺术特点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如喜花之类,大都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根据内容需要,填满散花散叶,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得美满充实,喜气洋洋,含意丰富。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南京民间剪纸,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撰写的《白下锁言》等。史料记载,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民国初期始,近现代南京著名剪纸艺人武老太、马志宏、张吉根等先后来南京挂牌剪纸。夫子庙的“上海”和“皇后”花样花线店,鱼市街的“腾厚记”香烛纸马店等,都是当时南京较为著名的制作、销售剪刻纸的店铺。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成立了南京民间剪纸合作社和民间工艺厂,制作剪纸并出口外销。1987年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将当时主要的几位剪纸传人张方林、武志方、殷嘉才等调到该公司,成立了剪纸工作室。

南京剪纸除门笺是刀刻的,多数用剪刀剪成。艺人们以剪代笔,不需底稿,手随心运,有如“一笔画”,连绵不断,一气呵成。造型以弧线为主,流畅优美,柔中见刚,作品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

剪纸制作为单手操剪,艺人技艺娴熟,能在无画稿的纸上,仅三五分钟剪出各种花鸟鱼虫,令人惊叹。历来供作刺绣花样与节年喜庆时居室内外装饰之用。在构图上多运用“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处理技巧,加以恰当的夸张与变化,富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装饰性。题材上则多用吉祥语句的谐音形成图案,令人产生幸福美好的联想,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南京剪纸的风格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剪纸有着很大的区别,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首先,它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艺术形式非常优美。它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透露出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形成了独有的南京地域风格。

其次,艺人们具有高超的剪纸技巧,不用画稿,全凭心中构思。运剪又运纸,线条流畅,连绵不断,犹如“一笔画”而一气呵成。方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表演暨观赏价值。为此,南京剪纸艺人出国多达近百人次,到过许多国家作剪纸技艺表演。

第三,他们创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斗香花刻纸。一种花纹,一次刻成,却可以逗拼而呈现出七种不同彩色的艺术效果,从而丰富了我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宝库。

第四,南京剪纸行业产生了中国近现代剪纸史上两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是1982年去世的张吉根,人称“神剪张”,身怀绝技又善于创新;虽文化不高却总结出系列的剪纸创作理论,曾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讲授剪纸艺术理论,被吴山教授等誉为“中国剪纸的奇才”。另一位胡家芝老人,今年已110岁高龄,仍能操剪创作,是世上最高寿的剪纸艺人。

第五,南京剪纸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民间剪纸与文人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其一,南京的高等艺术院校和文化艺术界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如陈之佛、吴山、张道一何燕明、田原等诸位先生,都参与或指导了南京剪纸的艺术创作。其二,吴山等美术界人士与张吉根等艺人合作,共同创作出版了南京剪纸《百花齐放剪纸图集》,由此而大大提高了南京剪纸的艺术水平,开创了文化人与民间剪纸艺人合作的先河。郭沫若先生曾为此书题写书名并赋诗,对南京剪纸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三,张方林殷嘉才、张林娣等当代传人,都具有较为扎实的美术造型功底,文化素养较高,创新能力很强。

上一篇:【曲艺】枝江楠管 (枝江市)

下一篇:【曲艺】打锣鼓(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