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五件”是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最早起源于河南省光山县、罗山县一带。“打五件”可以一人表演,亦可三五人一组,结伴演唱。表演时,没有舞台,没有现成的台本,演员也不化妆,大多为即兴发挥,或采用一人主唱,其他人帮腔的形式表演。主要唱腔叫“四平腔”。

“打五件”的道具非常简单,可以全部捆扎在一只高脚凳上,需要演出的时候,扛起来就可以出发。但又十分丰富,有大、小锣、鼓、镲和匀板。在表演时,伴随着各种乐器的烘托、渲染,能够模拟故事发生时场景和气氛,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它的演唱方式也十分灵活,演员不用化妆,不用剧本,完全依靠现编现演,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打五件”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它的演唱内容也大都以反映客家文化习俗为主。因此,在不断流动和广泛传唱的过程中,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起到了传播和保存客家文化的重要作用。

“打五件”来自民间,又扎根民间,演员与观众并没有距离,演员即观众,观众亦可以成为演员。演唱内容又大多是观众理解和熟悉的事情,有很强的互动性。尤其是“打地场”表演,说唐宋元明故事,演人间悲欢离合,锣鼓敲击急急如风,演员入戏如痴如醉,场面热烈,气氛活跃,使观众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


“打五件”历史久远,它完全来自民间,是老百姓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谋生手段。因此,它的发生、发展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及民族心理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它还对黄梅戏、花鼓戏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研究黄梅戏、花鼓戏的历史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

“打五件”的演唱内容广泛而多样,小到农民起居、嫁娶,大到英雄末路、朝代更替等等都有所表现。尤其是所演唱的“见花开”,又大多以生活小事和日常起居为主,而这些恰恰保留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研究客家文化,也有利于保存和传承客家文化。

上一篇:【曲艺】利川小曲(利川市)

下一篇:【曲艺】宜城兰花筒(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