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戏名称的由来众说不一,艺人中有三种传说:其一,洪山戏鼻祖张允豪(何时代人不详)是天长、六合、仪征两省三县交界之横山人氏,因此称“横山戏”。当地语言横、洪二音相似,转称“洪山戏”。其二,清代太平军曾在横山打过仗,占领南京后,天王洪秀全曾命该剧种赴天京(即南京)演出,为纪念洪秀全而命名为“洪山戏”。其三,有一戏班首领姓洪,洪山戏系由洪家传承,加上戏中服饰多用红衫,取其谐音,所以叫“洪山戏”。以上三种说法皆无文字资料可考,一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洪山戏的起源与民间香火会有密切关系。洪山香火会一直保持着古代傩祭、傩舞的遗风。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称:“傩在平时,称为香火”。洪山香火艺人自称为“乡人傩”。艺人们在做会的“开坛”法事中也唱有“业兴财朝列国初,嘉明方相乡人傩”,“斯人木铎响铜钟,朝取而立乡人傩”等词名。此外,洪山香火会自称隶属于与释道二教相并立的神门儒教,其做会法事中的祭祀礼仪亦与史籍记载相吻合,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洪山香火神会乃古“乡人傩”的一种遗存。

音乐

洪山戏音乐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的香火会祭祀至20世纪30年代的草台演唱,唱腔仍以[七字调]、[十字调]、[宝调]、[斗宝调]等为主,仅用锣鼓伴奏,唱腔结构单一,一个曲调可敷唱多段唱词。第二阶段从3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唱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原来的[七字调]、[十字调]和神书诸调统称为洪山调。新词填旧曲的方式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所沿用。此外,还广泛吸收了民间小调山歌号子用以充实唱腔,丰富唱腔的表现力。这一时期的洪山调仍保持自由散唱、锣鼓伴奏的旧有形式。随着民间曲调的吸收,丝竹乐器也同时被引进。第三阶段从50年代至今。此阶段洪山戏演出团体已由业余走向专业。来安县成立县级洪山剧团。“洪山调“的发展趋于多样化,艺人们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唱腔艺术处理的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演唱特点。锣鼓伴奏的唱腔,丝竹伴奏的唱腔和锣鼓、丝竹一同伴奏的唱腔三者并存。

伴奏

洪山戏唱腔早期伴奏仅用堂鼓大锣小锣铙钹四件打击乐器,但各地剧团不尽相同,编制不稳定 。锣鼓过门穿插于唱腔的上下句,上半句中多加一锣鼓过门。在[锣鼓七字]、[锣鼓十字]唱腔伴奏中,主要特点为紧接唱腔上句或下句最后一字的后半拍起过门。后期的锣鼓牌子除[七字调]、[十字调]外,其余均吸收自京剧锣鼓经。40年代后逐渐增加竹笛二胡等乐器伴奏。50年代民族管弦乐器逐渐增多。60年代后基本从属于扬剧的伴奏形式。

曲调

洪山戏的曲调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多种,常用曲调有10多种。这些曲调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锣鼓唱腔类,如“七字调”、“十字调”等,这是区别于扬剧的主调;扬剧的唱腔被称为“小开口”,洪山戏的唱腔被称为“大开口”,即就锣鼓唱腔而言的。二是祈祷神曲类,如“娘娘调”、“斗法调”,“宝调”、“斗宝调”、“泼水调”、“联弹”等。三是民间小调类,如《杨柳青》、《王大娘补缸》、《倒贴》等。洪山戏曲调有一个特点,即同一个曲调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可表达多种不同的感情,如《十字联弹》和《七字联弹》,均可容纳数十句唱词。艺人在演唱前有个总的设计,把握得好,轻重缓急、喜怒哀乐都可以得到充分表现。有经验的老艺人在对曲调的艺术处理上往往能达到任意驰骋的境地。

唱腔

洪山戏的曲调根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首,常用的有20余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七字调]、[十字调]类,二是祈神曲调类,三是民歌小调类。[七字调]与[十字调]是洪山戏的基本曲调。

表演

洪山戏的表演学习了京剧表演艺术,但也保留了本剧种传统的表演特色。如在二人歌舞时的“推衫子”(两人面对面时各自相互前进后退的十字步)、在武戏开打中的“四门斗子”(如小快枪等对打时必须打满舞台的四角位置)。除此,正式演出前尚有一种例行“三出戏”的习俗,即头出戏不开口,如“跳娘娘”、“跳加官”、“跳财神”、“跳凤冠”等;二出戏不动手,即有演员手执云帚,口诵歌功颂德之词;三出戏随便走,在台上表演《小放牛》。 洪山戏的唱词与本县语言密切相关,许多唱词来自当地民间俚语和一般口语,雅俗兼备,朗朗上口。七字调和十字调由于口语化较强,吐字较重和没有过多的行腔,说、唱与锣鼓伴奏更显得浑然一体。

上一篇:【曲艺】湖北大鼓(湖北省武汉市 国家级)

下一篇:【 传统戏剧】皮影戏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