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巴东堂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18-04-13 14:17
巴东堂戏因最初多以民家堂屋为演出场所而得名,因其演出空间窄小,仅能碎步而舞,亦称之为“踩堂戏”,又称花鼓戏、稿荐戏等。堂戏是产生并流传于三峡地区巴东县的民间小戏,属全国380多个地方正宗戏曲目录之一,与南剧、傩戏、灯戏、柳子戏誉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艺的“五朵金花”。
堂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还愿敬神和吉庆贺喜的“跳花鼓子”。相传唐代薛刚大闹花灯闯祸,避难神农架,建寨为王,编歌唱戏,娱乐将士。尔后便在巴东江北与神农架相邻的神农溪流域、溪丘湾、坪阳坝、沿渡河等一带流传,流行区域有长江三峡连片地带的巴东、建始、秭归、兴山、宜昌、长阳、五峰、神农架林区及川东的巫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剧种,故又有“唐戏”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