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县淳溪镇长芦杨家龙舞历史悠久,从宋代以来一直传承至今,在全国龙舞中别具一格。

长芦杨氏先祖,系北宋杨家将后裔,因宋王朝奸臣弄权,杨家将受到迫害,于是,杨家后裔埋名隐姓,于北宋靖康之乱南迁石臼湖畔芦溪定居,已有800多年历史。当年南迁高淳的杨家后裔有兄弟十人,分居在高淳四周。民间曾有这样的传说:“小小高淳县,杨姓顶打边”。居住在芦溪龙潭口的是千一公。历史上的龙潭西连固城湖,北通石臼湖,深达数丈。自明朝刘伯温筑东坝后,石臼湖、固城湖水位抬高,高淳成了重灾区。为防洪水侵袭,将龙潭局部阻塞,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龙潭完全阻塞。虽然龙潭如今不复存在,但杨家村民对龙的崇拜丝毫不减。

1.思龙 北宋靖康之乱,徽宗、钦宗父子被金兵掳去,杨氏先祖南迁避难,虽然身处江湖,但心系朝廷,朝思暮想,希望朝廷能出个真命天子,收失地,雪耻辱,过上安定日子。在杨氏先祖的心目中,龙就是古代帝王的化身,思龙就是思念帝王,其忠贞之心,堪昭日月。

   2.梦龙 据杨氏家谱记载:芦溪始祖千一公梦见五条龙在深潭中冉冉起身,时而直上云霄,时而交错盘舞,时而腾舞村头,时而盘饼村中,千一公醒后许愿:“画龙像、列神位、扎龙灯、建龙庙,元宵节供奉、兴龙舞”。千一公带头捐资,请本村巧匠杨义泰等扎成五色龙于元宵兴龙舞。

3.崇龙 芦溪杨家龙灯历经八百年余年,经久不衰,愈兴愈盛。杨家抬龙有“神龙”、“万年香火”之美誉。在古代,农民没文化,不懂科学,望天收稻,总把希望寄托于龙的呼风唤雨、消灾免难,祈求逢凶化吉、国泰民安。因此,杨家兴龙主要是人们出于对龙的信仰、崇拜。

4.睹龙 相传南宋的一个深秋,杨家村西北霎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只见五色龙骤然腾空,绕十里芦溪来回盘舞,风怒龙吼,雨泻倾盆,俗称“龙调水”。村民惊起,纷纷敲击脸盆、畚箕、铁锹,祈求平安。约半个时辰,风停雨止,龙形渐离,芦溪十里之内,人畜无殃,屋宇无毁,且当年粮食丰收,人丁兴旺。

据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高淳遭特大洪水,圩区大小圩堤都溃破,只有号称“铜金保,铁相国”两圩没破,圩破民房全倒塌,庙宇也所存无几,而杨家大公祠岿然不动。据说村民经常在迷雾中看到五色龙锁住梁柱,即“金龙抱柱”。杨家公祠虽遭洪袭,外墙倒塌,但屋架无损,保存完好。杨家公祠有99间半,雕梁画栋,24个天井,可惜1958年毁于大炼钢铁。

另外,传说芦溪杨氏二十四世祖杨应功做木材生意,那时全靠水运,把木材扎成木排,靠背纤运输,结果在路上遇到风阻,当时有排毁人亡之危,杨应功跪在木排上祈求龙王保佑,并许愿:“只要能到家,我将木排捐献,重修龙王庙。”说也奇怪,顿时风平浪静,木材安全运到家,杨应功捐出全部木材,修建龙王庙,还为修葺一新的龙王庙送来“恩波四表”巨匾,在当时传为佳话,杨氏宗谱亦有记载。

二、龙的制作——独一无二

芦溪杨家龙灯的制作堪称“江南一绝”,“三奇夺冠”(长芦龙灯、薛城花台、夏家龙吟车)。抬龙造型极为讲究,以三色龙分:黄龙头饰二冠,鼻形印信式。各龙头头部均用优美绸绫缝糊,且工艺精细。龙头头冠正面及侧面分别有扎塑戏曲人物,如“八仙庆寿”、“龙凤呈祥”、“白虎堂”、“桃园结义”等。龙角亦装配别致,彩球、彩带披挂形成舞盘时间的飘拂流动线条。三条龙的龙头各有主体色调,均不雷同,很有观赏性。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竹扎布蒙龙身。木体分块连成24节,龙身每节粗在0.8米直径左右,每节长约2米。龙头高达3米。龙尾高跷约2米,头身尾连接有转环孔装置提把,全龙配齐,每条约60米,有其势大、形美、声茂、律严的特色。尤其是在龙头上制作戏曲人物,精美别致,全国罕见,享有“龙中之冠”的美称。

高淳县周边地区的龙灯基本上是按芦溪杨家龙灯模仿、移植的,并请芦溪杨家能工巧匠去扎龙。如溧水县骆山所兴的龙,曾在南京电视台《金陵文脉》节目中多次播放,其实出于高淳县芦溪杨家村民间艺人杨文波、杨学虎等之手。骆山历史上“只会兴龙,不会扎龙”。骆山杨家是芦溪杨家后裔,芦溪先祖为了让骆山杨氏享受舞龙乐趣和龙王恩泽,经常派人去扎龙已习以为常。

芦溪杨家能工巧匠,人才辈出,父传子,师傅带徒弟,潜移默化,各显神通。闲时在家制作珍禽瑞兽、花鸟虫鱼、塑泥菩萨,以应急备用。

三、龙的表演——喜闻乐见

芦溪杨家抬龙已有800多年历史,虽历经兵燹 、水災,但经久不衰,一直沿袭至今。“文革”中,芦溪杨家龙灯,被诬为宣扬迷信被焚毁,个别群众冒着被批斗危险,偷偷把龙灯的各部位尺寸记下来,为日后兴龙提供依据。可以说,杨家龙灯经历了“禁止兴”、“偷偷兴”、“公开兴”、“合法兴”、“特邀兴”的过程。

根据惯例,杨家兴龙必须遵循以下一些程序:

1、兴龙必须“掩光”、“开光”。

2、杨家龙灯,出场从不出两条龙。原因是杨家将因奸臣所害,败于“双龙会”,杨家人忌讳双龙。

3、舞龙由黄龙指挥,重大决策须“求签”、“扶乩”。

4、抬龙表演之前,表演人员要祭拜龙头,演出结束后同样要祭拜一次。表演时,要对白龙“剪鸡”,以血祭龙;对黄龙、红龙表演人员发“甲马”(一种黄草纸),寓意“不跌跤,跑得快、腿不痛。”

5、舞龙人忌食猪肉,同时在舞龙前要洗澡、换衣、净身。

6、舞龙限演7天,正月十二“试龙”,正月十八“登位”,日程不得提前、推迟。

7、请“龙头”是杨家龙灯的一个特色,龙灯会事先将请柬贴到龙王庙公示牌上,每条“龙头”只能限五户人家请供,杨家村民纷纷抢请“龙头”。从正月十二晚开始,至正月十四,“龙头”分别由两户人家供奉,正月十四日晚将“龙头”请到龙王庙,正月十五,“龙头”坐堂龙王庙,供亲友、香客敬香。正月十六、十七两天继续由村民请“龙头”回家供奉,正月十八晚上,“龙头”在龙王庙登位,妥善保藏。

抬龙出动时,表演队伍浩浩荡荡,铳炮响后,锣鼓齐鸣,喇叭高奏,老汉提灯笼领首,壮年持红绸珠、执缆把(竹片火把),红、白、黄三龙依次缓行。至舞盘场地,随着吹打乐器的音响、节奏变化,黄龙进行“打饼”(即“堆稻饼”之意),龙头由挡叉附举,龙身随龙头盘贴,再逐渐摇摆龙头,扭动龙身,摆动龙尾。同时红、白二龙一左一右作圆圈快速穿游于黄龙四周。随着内中外三大小圈的线游,高抬与低跑的流转,吹打乐的鸣奏,顿时全场表演达到最高潮。

四、龙的寓意——国泰民安

芦溪杨家舞龙由来已久,每逢重大节

日或发生重大事件,都要兴龙庆贺,俗称“贺龙”。

清光绪十八年,高淳陶知县赈灾为民,兴修水利,将多年废弃的马场圩修筑成功,当年获益。当地村民为了感恩,将马场圩改名为“陶恩圩”,即现在的永乐圩。杨家兴龙首次破例巡游至县衙,请陶知县观赏。

辛亥革命胜利后,杨家兴龙以示庆贺。

抗日战争胜利,人民欢欣鼓舞,杨家

兴龙以表喜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主,长芦杨家于1953年兴龙,欢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杨家又兴起了龙舞,庆祝改革开放。

1985年,继清光绪十八年之后,杨家抬龙第二次进县城巡游,观众达十多万人。观众说:“看了杨家龙,小了天下龙”。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杨家抬龙代表高淳队参加南京五县四郊“台城杯”舞龙大赛,荣获“舞龙造型奖”金杯、“精神文明奖”锦旗,中央电视台、省、市、县电视台均做了电视转播,杨家抬龙一下子闻名全国。

1999年,杨家抬龙参加全县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庆典活动。

2002年,杨家抬龙参加高淳老街首届民俗文化节表演。

近几年来,每逢新春佳节,杨家都要举办舞龙表演,同时,邀班唱戏,丰富农村节日文化生活。

2008年,长芦杨家抬龙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民间舞蹈】耍耍(施恩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唐山面塑(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