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曲艺】武林调(国家级)
2017-03-31 11:44
武林调,产生于清末民初,系在曲艺性的杭州宣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曲种。它又分为“高台(属戏曲)”和“平台(属曲艺)”两支。1958年,杭州文化部门把“高台”的武林调定名为“杭剧”,把“平台”的武林调定名为“杭曲”。这里所说的武林调,指的是后者。它用杭州方言说唱故事,以唱为主,以白为辅。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及苏南水乡地区。
1950-1966年,武林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演员,杭城及郊区的茶馆、书场、居民俱乐部、工人文化馆等场所多有武林调的演出,并因现代曲目《比媳妇》在1958年的首届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得好评、《多余姑娘》出版文字本和唱片,使武林调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武林调的基本曲调,是艺人们创造的[大陆板]和[平板]。因此杭州听众也把这两种曲调合称为武林调。后来,[大陆板]被锡剧吸收而成为其主要曲调之一。
武林调共有书目四十余部,多改编自宣卷本和戏曲剧本。如《太平记》、《琵琶记》、《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方玉娘上宝塔》等。
武林调是很有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曲种。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对于了解宗教的讲唱如何演变为世俗的曲艺,曲艺音乐如何在吸收宗教音乐和民歌、俗曲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与戏曲音乐是如何相互吸收借鉴的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
杭剧,又名武林调、武林班,因杭州古称武林,故其调称为武林调,其戏班称为武林班,实非剧种名称。
杭剧,用杭州话演唱,杭州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宣卷始于元明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唱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由于曲调、词句通俗,易被群众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杭州织绸工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说唱形式,并逐渐在杭城内外广为流行。
大陆板、平板基本唱腔形成后,杭剧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武林调,一时在杭州的街坊里弄广为流传。民国21~33年,杭剧先后有民乐社、同乐社、元元班、同民社、金记武林班、虞记舞台、顺记舞台、老顺记舞台、民新舞台、公记舞台、四喜舞台、永记舞台、德记舞台、兰舞台、仁记舞台、明星舞台等16个班社。有的扎根于杭、嘉、湖,有的活跃于宁波、绍兴、金华,有的则流动于上海、苏南等地。
杭剧演出剧目大多袭用京剧、扬剧,如《狸猫换太子》、《玉堂春》、《铡美案》、《大红袍》、《华丽缘》等。虽有艺人整理改编出宣卷传统曲目《太平记》、《百花台》、《琵琶记》、《失罗帕》,但未能加工成为具有自己剧种特色的保留剧目。演员亦缺乏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故从30年代后期开始,杭剧便日趋衰落。
杭剧是杭州真正的地方戏,是杭州人用正宗的“杭州闲话”唱的戏文。这种正宗的“杭州土特产”已经40年没有露面,但其有着较广的群众基础,越看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