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建始闹灵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18-04-13 13:27
据文献记载,闹灵歌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尚书·荆及衡阳惟荆州》载:“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致终卒,大抵犹今之挽歌也。”
后来,由“绕尸而歌”发展成为一种以鼓伴奏的歌舞。《蛮书》记载:“夷事道,蛮事鬼,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这种以击鼓为节、载歌载舞的悼念活动,就是现在的闹灵歌。 清代学者熊伯龙在《无何集》中援引司马温公的话说:“鄙野之人”有“初丧作乐以娱尸”的陋习,并发出“习俗之难变,愚夫之难晓”的感叹。司马温公之语虽失偏颇,但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即鄂西南少数民族继承和发展了闹灵歌。
《夔府图经》所载:“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建始闹灵歌有跳丧舞、转丧鼓、坐丧鼓三种,均以“击鼓踏歌”为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以鼓、大锣、马锣、钹、唢呐、包头帕作伴奏乐器或道具。舞姿古朴稚拙、粗狂热烈,舞步飘逸洒脱,略呈醉态。这种以乐为形式表达哀悼内容的一种群众性舞蹈,盛行于全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土家族人认为,生老病死有如自然的更替,就如四季变换,属自然规律。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是“顺头路”,常有“白喜事”之说,表明人的一生走到了头,是值得庆贺的,所以用闹灵歌这种场面来送走生命的消亡,迎接新的生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