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柘荣民间,流传着“鹅墓传说”、“郑宗远转世传说”等故事,也流传着“富得过宗远,善不过宗远”、“郑公能修路,李公点心出不起”等俗语。这些民间传说故事都是以明朝慈善家郑宗远一生行善的故事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

郑宗远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郑宗远(1471—1559),字思明,号乔岳。明代福建柘荣县楮坪仙岭村人。他一生勤创家业,富甲一方,致富后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将全部家产用于扶世济贫。他出资建成一条从柘荣,过福安,直至寿宁,长达数百里的的石路,修建花桥、通济桥、利济桥、局前桥、日桥、月桥、暗桥、吉坑桥等8座桥梁,以及井前亭、种德亭、留芳亭、长冈亭等17座凉亭,建渡口、置渡田、盖渡寮、免收渡费。临终前,他将田租中的一半,立据作为日后养护路、亭、桥、渡田,并嘱咐子孙后代继承他的事业,为百姓修路建桥。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朱厚熜为其钦谕恩赐七品冠带荣身,题匾“德义兼隆”。其事迹先后被《福宁府志》、《柘荣县志》和《闽东名人故居》所记载。

郑宗远一生积德行善,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在其逝世后,当地民众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广泛传颂郑宗远事迹,传说故事丰满,形式与内容多样,流传范围广,数量多,是群众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是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郑宗远民间传说故事主要有:郑宗远行善、郑宗远祖籍地牛池湖传说、风抱岩传说、庆远堂改门传说、穿心岩传说、鹅墓传说、韦将军传说、郑宗远转世传说、马仙赐井、郑宗远发家致富传说等等。

深入挖掘郑宗远民间传说故事意义深远。它反映了乐善好施的中华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学遗产。其主要价值体现在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以及对台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价值,对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推进柘荣县“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建设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民间文学】伯牙、子期传说(武汉市)

下一篇:【民俗】瑶族耍歌堂(广东省清远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