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天水市秦安县秦安女娲祭祀仪式喜列其中(民俗类)。

地处秦安县城45公里的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之地。“女娲,风姓,生于成纪,长于风台,是伏羲的妹妹,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据《水经注》记载:秦安县城北面,山上有女娲祠,此地有风姓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莹等地名,娲皇、凤尾、龙泉等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在风沟悬崖上至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的女娲洞,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世称龙泉,据传是女娲抟土造人用水之泉。镇南门有一座气宇轩昂、雕梁画栋的女娲庙,大殿正中有女娲氏塑像,生动再现了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情景。该景点为“寻根访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

公祭盛会祭拜的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人文初祖,也是神话传说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始祖之一:人首蛇身的女娲女神。一种流传甚广的传说认为,远古时代,苍天破而降雨不止,洪水泛滥,于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积芦灰而止水。她又利用黄泥参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春秋繁露》中载“雨不霁,祭女娲”。秦安陇城女娲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天水放马滩出土秦墓木板地图,其中绘制葫芦河的2号图标有一亭形物。据学者考证,此亭形物为女娲祠。 

1989年,陇城镇百姓为了纪念女娲,自发筹资在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娲大殿。每年的正月十五,虔信女娲的人们都要来庙里进香拜祭。秦安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由秦安县政府具体承办的公祭女娲大典规格高、规模大。为搞好公祭活动,天水市和秦安县两级政府筹资百万元对公祭大典所在地秦安县陇城镇的女娲祠、女娲洞、街亭古战场、大地湾遗址等进行了全面修整,新建了钟楼、鼓楼、街亭校场等。秦安作为传说中的女娲故里,举办公祭大典很有意义,女娲炼石补天、孕育万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先祖们的勇敢和聪慧,公祭的目的就在于弘扬女娲精神,同时以此为契机,开展女娲文化研究,促进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举办公祭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民族尊敬祖先的传统美德,在于强化大家对同一个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往的祭祀女娲活动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从 2005年开始,当地政府把“民祭”活动同宣传当地旅游资源、提升秦安整体形象结合起来,组织大规模的公祭活动。但“民祭”依然是当地百姓最为重视的祭祀形式。 民祭女娲活动最热闹时有5省28个县 170多个村落的群众来观看民祭活动,最多的一年有15万多人。在天水市秦安县垄城这个距县城还有45千米的中国西部普通小镇,坐落着一座古朴的祠堂,祠堂的正厅供奉着女娲的神像。每年阴历的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自发前来祠堂祭拜。这里的人们对女娲的传说深信不疑。谈起女娲,他们都会以一种崇敬的神情,指着附近的山冈和丘陵,介绍“风谷”、“风台”和“风茔”。他们说这三个以“风”命名的场所,分别是女娲出生、成长和辞别人间的地方,这些地方至今还遗留着女娲在此生活过的痕迹。就在离这个传说中的女娲诞生地大约六、七公里的地方,有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距今80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这个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祭保留传统的祭祀方式。王世贵是民间自发祭祀女娲的积极分子,也是一位受到村民尊敬的民间祭师。仪式开始前,他身着法衣、手持笏板、头戴“三清冠”,守在即将供奉给女娲的“三牲”(猪、牛、羊)和“五谷”(高粱、小麦、玉米、黄豆、谷子)旁边。他说,举行公祭符合群众的心愿,当地人每年都自发祭祀女娲,公祭肯定了人们尊敬祖先的传统美德。仪式开始后,伴随着礼乐,王世贵和其他民间祭师及数十位年长的“乡老”一起,进入女娲祠并献上供品。天水市的主要领导宣读了祭文,许多人向他们心目中的女性先祖敬献了花篮。

1992年前江主席视察天水市时曾为这个城市题词:“羲皇故里”。如今伏羲文化研究会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究机构,伏羲文化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研究大地湾遗址多年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朗树德认为,秦安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共同说明了该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对大地湾进行发掘以后,许多考古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有关传说,但不是印证了历史上却有其人,而是表明了这里的确存在过古代农业文明。传说和科学探索都表明这里的确存在过很古老的历史文化,这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朗树德认为,传说中的女娲等人文始祖更应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或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而不是某个具体年代的人。举办公祭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民族尊敬祖先的传统美德,在于强化我们对同一个中华文化的认同。


上一篇:【民俗】高流河墟(阳江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豆豉酿制技艺(阳江豆豉酿制技艺)(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