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梁庄武秧歌是一种流传于鹿泉市上寨乡梁庄村的传统民俗表演艺术形式。鹿泉梁庄武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流传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支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奇葩。

梁家庄隶属河北省鹿泉市上寨乡,位于鹿泉市西南部山区,距离鹿泉市区23公里。梁家庄是以姓氏为名称的村庄,该村西部的五峰山顺天岭是鹿泉市与井陉县的分界处,海拔907米。

梁庄村的宝泉寺与土地庙是鹿泉梁庄武秧歌的发源地。当年一位山西人云游至此,看到这里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就出资修建了宝泉寺。宝泉寺香火旺盛,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梁庄村。村内的土地庙每年二月二举行庙会,热闹非凡,武秧歌表演队在庙会上助兴表演,备受人们欢迎而传承下来。

鹿泉梁庄武秧歌是梁庄村二月二庙会上的“迎神”社火表演。据传,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辰,人们跳起武秧歌,迎接土地神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鹿泉梁庄武秧歌由水浒故事《大名府》演变而成,讲的是梁山好汉扮成民间艺人混入大名府,展开社火表演,迷惑官兵,成功解救卢俊义的故事。这种扭、说、唱相结合并带有角色和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堪称鹿泉鹿泉梁庄武秧歌的一大特色。鹿泉梁庄武秧歌是一种群体性的民俗活动,现在的表演阵容为一角二饰,由22人组成,演员身着战袍,分别扮演宋江、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石秀、燕青、鲁智深、石秀英、武松、杨雄、吴用等11人,手持各自看家兵器,以民间秧歌队进入法场,经过众多好汉相互配合,最终解救成功。

鹿泉梁庄武秧歌表演道具有:伞、双棒、扇子、钋、大鼓、腰鼓、大镲、小镲、手帕、髯口等。化妆形式与表演服饰借鉴京剧脸谱与服饰样式。整场表演分为四项:牛角大转弯、双上剪子鼓、二人双唱、二人说竖板。鹿泉梁庄武秧歌表演风格粗放刚健、气势恢宏,场面红火、热闹,体现出了山村农民期盼丰收、渴望幸福生活的质朴愿望和热情向上的精神风貌。

鹿泉梁庄武秧歌是梁庄人民创造出的一种带有剧情性质的民俗表演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厚的民间艺术、民俗事象及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鹿泉梁庄武秧歌内涵丰富,集说唱、秧歌、武术等多种民间文化艺术样式于一身,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保护相关的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鹿泉梁庄武秧歌影响广泛,参与群众众多,对活跃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扬传统民间艺术,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这一独特技艺却面临失传的困境。大部分艺人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学艺。再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一鹿泉市独特的民间艺术瑰宝将难以为继。

近年来,鹿泉市委、市政府和鹿泉市文化馆对这一民间艺术给予了高度的关心和极大地重视,成立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继续全面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鹿泉梁庄武秧歌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及艺人状况;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存档,深入开展了理论研究工作;积极鼓励团队演出,加强演员表演技术;通过媒体与互联网,大力宣传该项目,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鹿泉梁庄武秧歌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这一鹿泉市特有的古老艺术瑰宝将会以崭新的姿态重放异彩,为推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民俗】周公解梦(洛阳市)

下一篇:【民俗】陈屯社火(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