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独特的民间花会"九曲黄河灯"俗称"扎黄河",在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千根、许亭、北潘、田村、阳泽等村,都有元霄佳节扎黄河的花会活动。特别是千根村,扎黄河的历史较长,班子较大,"玩艺儿"较多,远近闻名o 1996年元月,一些热心人还自发成立了"黄河文体协会"。在协会的指导下,以扎黄河为龙头的戏剧、舞蹈、武术、烟火、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搞得年比一年红火。以会长郝金祥,名誉会长县文明办武玉州,县人行行长池绪禄,副会长刘聚辰、李进朝、郝进喜,领导成员祁占海、李增华等人组成的黄河文体协会,威信高,号召力强。他们的宗旨是:不图名不为利,无私奉献搞文艺;一切活动一律不计报酬,各项工作全部义务劳动。到1999年底,协会会员已发展到58名,演员达200多名。

千根村的九曲黄河灯,传说是由商朝末年三仙岛上的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娘娘与菡芝仙、彩云仙子摆的"内藏先天秘密,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的"九曲黄河阵"演变而来。

九曲黄河灯的传统扎法,是将361根方椽等距离栽成24米见方的黄河阵,使所有椽子横竖成行、对角成行,方阵中央竖起一根12米高的天灯杆,是点将台的象征。方阵的出口人口平行并列,用五彩牌坊装饰,是阵门的象征,一般都向北开。象征众兵将的方椽之间,用高梁秸绑扎连结成象迷宫一样的方格通道。让人们从 右门人阵,依次转黄河阵内的9个蜗牛状的迷宫圈,其顺序是: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东北角、正东、正南、正西、正北、阵中心,绕过天灯杆后出左门。行人一不小心,走错一个口,就很难走出阵来,在阵中转个没完。每根方椽的顶端用各种颜色的彩纸糊成灯罩,天黑后点上灯盏儿,时儿跳动的灯头,使光线明暗变化,使九曲黄河阵凭添几分神秘,五颜六色且乍隐乍现的灯火格外迷人。天灯杆顶上是一个1米见方的大灯笼,灯罩四面分别用真、草、隶、篆四体写着"黄河"二字。上灯后,几里外都能看见。随着时代的变迁,扎黄河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为了省去刨土坑栽方椽的麻烦,千根村黄河文体协会成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预先用水泥、石子做成了中间留有方椽孔的水泥墩,摆阵时按等距离放好墩子插上方椽即可。为解决高梁秸和芦苇易折断的问题,扎黄河改用小竹杆,即光滑又结实,能够多次使用。方椽顶上的灯盏儿,先是用小红蜡代替,后来使用节日彩灯代替了小红蜡,既防风又能随意闪烁。有时还将节日彩灯架在九曲黄河的上空,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并将天灯杆装饰成"东方明珠"的造型,霓红灯上下闪烁,更加光彩夺目。

"串黄河"也叫"转黄河"或"踏黄河",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黄河扎好后要象戏班子"请戏神"一样"请三宫",敲锣打鼓到村外将"三宫"请来,供在黄河出入口的对面。有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各种文艺班子演出之前首先要串黄河,一般由莲花灯先入黄河,随后依次是龙灯、狮子、武术队、霸王鞭、二鬼摔跤、骑毛驴、跑旱船、踩高跷、戏曲、拉碌碡、太平鼓、体育队……群众。串黄河的步伐多为秧歌步,有时配上有特色的表演动作,一般是走直道时快,拐弯时慢并曲膝下蹲,呈起浮状。串黄河之后,先列队向三宫行礼,而后开始表演。每逢正月十六晚上,串黄河的同时还在黄河边上燃放烟火。一簇簇火树银花高过了天灯杆,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花色图案,随着清脆悦耳的炮声,在五彩缤纷的黄河上空竟相展现,让人们目不暇接,留恋忘返。

串黄河是一项男女老少都乐意参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尤其是正月十六晚上,总是人山人海,十里五乡的群众都早吃晚饭前来串黄河。传说串串黄河腿不疼,看看天灯双眼明:转转黄河圈,能活一百年;转转天灯杆,全家保平安;摸摸天灯杆,能去考状元。还传说黄河弯里拾根草,回家放在席沿下,睡觉睡得香,不挨毒虫咬,不挨蝎子蜇。所以,好多好多群众,每年都要到九曲黄河阵里串一串.


上一篇:【民俗】赵县五道古火会(石家庄市)

下一篇:【民俗】平山南冶脸子会(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