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崆峒派武术发根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甘肃平凉崆峒山,这是中华先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崆峒山上高悬北斗星,西侧河水环抱,风水绝美,是修行的宝地,又为西出长安第一驿站,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据传自上古仙人广成子在此山修道成仙后,黄帝闻之前来问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之道,被《史迹》所载,后各代皇帝、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拜山。到晋代佛教传入中国,至唐朝鼎盛时期,崆峒山上一度佛事兴盛,此前儒教也进入山门,便形成三教合一景象。为修身养性,修道者习武练功,舒筋活骨,将武术传入民间,大大增加了民间抵抗入侵者的防卫能力,因而久传不衰,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崆峒派武术,也为后来中华民族的繁衍中产生的诸如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各派武术派别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尔雅》中记载“崆峒人武”,就说明了崆峒山下的人民群众早有尚武的习俗。其中汉朝飞将军李广、抗金名将吴磷、吴阶、抗击西夏高僧法淳等都是习练崆峒武术的杰出代表。由于崆峒山是陇东独有的黄土高原腹地的风景石山,气脉丰裕,因而前来修道者多以习武入手,以强健之体魄通达之筋脉作为得道之基础,所以凡出生崆峒山之道士或各尚武戴发修行者,都有一两手武术绝招。由于山上山下都形成了习武之风,对崆峒派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分布区域

崆峒派武术发源于甘肃平凉崆峒山,在周边地区的民众中传播,后又随掌派人传至全世界。就目前而言,我国广东、上海等地习练者较多,国外以日本东京、大坂、神户、明古屋、北海道等城市较多,英国、美国、俄罗斯也有习练者。近年来,发祥地崆峒山又兴起了习武热。

三、历史渊源

初创于崆峒道家的崆峒派武术,唐初由修行者飞虹子完善成派,其风格独具一格,融合道、佛、儒三教文化精髓,经历代掌派传承至今,已远播日本等国。

崆峒武学,不是民间一般意义上的武术,是一个集中中国道教思想,古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儒家文化为一体的武术运动系统,先发于中国昆仑、峨眉、武当、少林各派,成为人通过运动将自身体内的精、气、神与宇宙自然能量相融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人,勤于思而感知万物之规律,敏于行而接纳宇宙之能量。崆峒派武学发轫于华夏民族上古时期文明的发祥地——崆峒大地。仙师飞虹子感念民众之体弱,顿生传授强身健体、开启智慧之方法,便以广成子的养生学说、伏羲所创太极八卦之机理、敦煌太空飞天之形态,始创崆峒派武学,教民习练,百姓受益,广传黄河上游之支流泾渭一带。

自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飞虹子仙师之后的四代,皆在崆峒武学发源地——崆峒山上传艺。而后几代,广传于中华大江南北,东南亚各国。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时至今日,由于历史的原因,崆峒派武术几经灭绝,仅有传艺于日本东京的崆峒派武术宗师燕飞霞完整保存了这一绝世武功,后归根于崆峒山下,花舞影传承此功发扬于日本,释妙林、王镖、尹腾剑等传承与崆峒祖庭,白义海、张勇等传承发扬此功于广东,现急待开发继往开来。

第一代飞虹子(唐末甘肃人)

第二代飞绥子(宋朝甘肃人)

第三代云离子(元朝甘肃人)

第四代飞云子(黄杉客,明朝甘肃人)

第五代眉姑(女,清朝四川人)

第六代飞尘子(曲一洪,清朝四川人)

第七代陆尘子(清朝湖南人)

第八代袁一飞(清朝广东人)

第九代胡飞子(胡惠民,民国广东人)

第十代燕飞霞(王进,中国吉林人)

第十一代花舞影(女,日本东京人)

四、基本内容

崆峒宗师以人之不同性情,创编崆峒派武术,按初级到高级程度分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等八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法,共计118种之多。

飞龙门是崆峒派武术的初级门。这一门里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等。在此基础上,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都将拳、掌、刀、枪、剑、棍、铲、双钩、双鞭等功夫逐一提高变化,加强了难度和抗击性。

追魂门是在飞龙门的基本套路和动作上加强了抗击性,攻击时招式多变,招招紧逼,连绵不断,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各路名称亦又飞龙门中的“飞龙”变成“追魂”称谓,即:追魂棍、追魂双钩、追魂双铲、追魂双鞭等。

夺命门是在追魂门的基础上又上了一层,其特点是猛烈,招招致命,绝招频出,不留活路,因此,夺命门各路均以“夺命”冠名,如夺命拳、夺命掌、夺命剑、夺命棍等十几个套路。

醉门是在夺命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主要是强调动作中的跃、翻、仆、腾、宕等功夫。醉门又分文武两类,称“文八仙”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态的表现,锻炼人在失重情况下的平衡能力。武八仙代跃、宕、跌、仆、腾、跳等动体,锻炼意、气、神所蕴涵的爆发力。醉门中的套路因此多出十几个,如文醉拳、武醉拳、文醉剑、武醉剑等,都是文武各一套,拳、掌刀、枪、剑、棍、钩、铲、鞭齐备。

神拳门(即太极门)是崆峒派武术中攻击性最高的武功。所谓神拳,即“花拳绣腿”——不是通常所指表演中的那种“花拳绣腿”,而是指拳打不实、用意不用力,如游龙一般,神出鬼没,招式诡秘,以内气伤敌内脏,各种兵器以气伤敌,是崆峒派拳术中登峰造极的功夫。此门中同样有拳、掌、推手、刀、枪、剑、棍等十几种套路。

花架门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结合敦煌画上的飞天造形而创立的一门集攻击与欣赏为一体的上乘功法,其造形优美,攻击巧妙,尤适合女性习练。花架门中有出水芙蓉、香飘宇庭、笑傲乾坤风流扇、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枪、花架剑等十几种套路(现较为流行的木兰拳、木兰扇、木兰剑即根据花架门拳法改编而来)。

奇兵门是崆峒派武术中最具特色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及排兵布阵的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峨眉刺、判官笔、翻天印、太统法铃等。阵法有太极阵、七星回天阵、八卦阵、十面埋伏阵、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阵、二十八宿造天阵、三十六游龙阵、四十八降妖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通天奇门遁甲阵等。

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多以历代掌派独修之法。其内容有燕式古太极八式、无相神功、达摩神功,以此修炼内功;以针灸、中药、易经、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崆峒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灸取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之时辰、穴位、脉络,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配合气功引导助力,再用几味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奇效。在做人处世上讲求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大法度,在修性上以道家所精释的道法自然,空同如如要述,达到无我无相,无执无着的境界,玄空而空玄,意空而识空,乃至真空,方显神通,为苍生服务。

五、基本特征

崆峒派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技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门类齐全,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吸纳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动体系,传承了东方神秘文明的灵魂,诡秘神气,魅力四射。

崆峒派武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攻防。攻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所用兵器短、小、轻、柔、奇为特色,如扇、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便以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等软弱部位及穴位。

崆峒派武术以关爱生命为主线,以武修性、其上乘功法之无相神功,花架拳柔美绝伦,以舒展之手臂翩然拥动似母拥婴儿,柔情之身躯西南大地日月之精气,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花架门中的各路拳种,神情飘逸死飞天舞蹈,尽显人性之美,习练配乐,多以古筝、二胡 之舒缓柔美之曲调,令武者陶醉,令观者入迷,极具观赏性,是武术文化的代表作。

六、主要价值

崆峒派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总和创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从远古时期上古仙人广成子在崆峒上修炼引来《史记》中记载的“黄帝问道”史实和《尔雅》中记载的“空同人武”,到现在日本国七个崆峒派武馆的建立,记载着武术这门独特的运动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种象征。

崆峒派武术中所孕涵的文化,包容了在中国大地上所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的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铲、佛尘、扇子,其拳法中的先天十八罗汉、笑傲乾坤风流扇、八卦掌无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史实。从崆峒派武术八大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华民族从启先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过程,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崆峒派武术中玄空门中的《易通疗法》,是中华医学独有的珍宝。

崆峒派武术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其八大门一百多个套路中含盖了不同年龄阶层,不同武功层次的习练者所要学习的每个科目,每个科目都包涵了深层次的东方三大宗教的文化内容,对人的进一步进化起到积极的帮助使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活的文化石,推广和普及崆峒派武术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生命力和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上一篇:【曲艺】甘谷道情(天水市)

下一篇:【民间美术】石雕艺术(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