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禾楼舞

  【类别】:传统舞蹈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郁南县

  【保护单位】:郁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简介】:

  禾楼舞流传于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一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它原是秦汉时期南江流域的越族乌浒人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的一种舞蹈,后由南江越过山界传到高州、化州、台山、阳江、郁南等地。

  禾楼舞的动作原始而粗犷,禾楼歌旋律固定,曲调悠扬。领舞者头戴莲花冠,身着红色间黄披肩,左手举牛头锡杖,右手摇一个系有彩带的铜铃。其他表演者脸上戴着假面具,头顶小竹笠,身穿黑色衫裙,腰扎围巾,脚蹬麻鞋,手拿禾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朝着东南西北四方起舞。

  禾楼舞是远古农耕文化的产物,它显示着古代百越之区(南江流域)独具的地方文化特色,被称为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在古代百越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日常民俗及岭南民间舞蹈史等方面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经过挖掘恢复的禾楼舞曾多次登台亮相,屡获佳绩。目前,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亟待保护传承。

粤西化州市的跳禾楼,相传明末清初从广西传入,并在民间衍化为起源于歌仙刘三妹的传说:当地青年牛哥与云游至此的刘三妹相爱,一起用歌声驱除了虫害,夺得了丰收,村民为纪念歌仙,每于农历六、七月插秧完毕,便择吉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唱起禾楼歌,跳起禾楼舞。现主要分布于那务、播扬等镇乡。

化州跳禾楼场上搭有四尺见方的舞台式禾楼,安放有祖先神座。舞蹈按固定的科本,依次分接神、请仙姑、洒禾楼、对歌、谈农事、庆丰收六个科场进行。先由道士从神庙接神祭拜,再由另一道士恭请仙姑刘三妹下凡,随即换上禾楼裙自扮仙姑,左手摇环铃以示保平安,右手舞扫扇象征把灾害扫除;接着众舞者手持绘有龙、虎、猪、鸡、狗、牛、羊、兔等生肖图案的饭篓,齐聚到禾楼前,待“仙姑”向禾楼四周洒圣水以示除污秽后,便一同起舞,边舞边唱古老的禾楼歌;歌毕众舞者就即兴谈论农事和生活趣事,最后在锣鼓、唢呐、牛角号和鞭炮声中,以庆祝丰收的欢腾场面结束。舞蹈动作以十字步为主,载歌载舞中还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化州跳禾楼简单古朴,具有虔诚庄重的祭祀特点,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是研究农耕文化及相关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的可贵资料。但由于历史上曾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遭过禁锢,跳禾楼的道具、服饰、文字资料等多已丧失,目前又面临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急需加强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11.2.jpg

出处:广东省文化馆


上一篇:【传统手工技艺】井陉煎饼制作技艺(石家庄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西厢调(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