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地带,张掖自古以来是通向西域的一个标志性城市,素有金张掖之称,似乎入玉门关以后到达张掖就算真正进入了中原文化圈,这座寓东西交融,兼内地与边塞之风的城市,至今仍有一种古代文化气息。

张掖的民俗艺术是比较丰富的,只是由于她所拥用大量的古文明遗存,让人们总是想起那些古代的城池、古墓和雪山、大漠,从而忽略了存在于民众草根间的艺术样式,甚至那些依然存活、源远流长的民俗仪式也未受到重视。相反,在张掖辖区内的裕固族民族艺术却人人皆知,不但在肃南县境内具有突出的地位,在张掖乃至河西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力,肃南县还将在张掖市内建设裕固族风情一条街来宣传、展示民族风貌,相比之下,张掖究竟还有那些民俗文化、那些民族艺术却没有人去关注了。

张掖的民俗艺术留存很多,如河西长卷,张掖布阵,邵家班子木偶戏和狮子蹬高难度社火都是当地喏人们非常熟悉的,这里面与美术造型关系密切的当属邵家班子木偶艺术:

张掖木偶戏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初年,在张掖创建的“双盛班”虽不是祖传的,却有六代传人:第一代是铁柱子,第二代是铜柱子,第三代是经国才,第四代是赵延年,第五代是邵长年,第六代是邵学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杨杰和他的外孙杨德望;魏学富、魏学俭创建了“全盛班”。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张掖境内的木偶戏班保持有两个,都为邵家班子。 由于1950年前后在全国渐次开展的“戏改”把相当多的民间戏班改造成了国办的或准国办的政府剧团,各地木偶社班纷纷改为木偶剧团。1952年2月,张掖市前进木偶剧团成立。

《张掖戏剧志》记载了大众秦腔剧团,是张掖组建最早、历时最长的演出团体,建国前的“志兴社”是它的前身,但是推本溯源“王家老班子”则是它的始祖。大众秦腔剧团的形成发展经历了“王家戏班” 、“乐义班”、 “志兴社” 、“志华俗社”、 “志兴秦腔社”、 “大众剧社”六个班社的兴替演变。1958年“大众剧团”在张掖市人民委员会的批准下转为“国营张掖市大众秦腔剧团”。以邵家班子成员为主力的前进木偶剧团在建国前就属于“志兴社。

张掖杖头木偶的艺术特色

张掖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戏班在木偶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石窟造像等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其它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木偶人的头部以木头雕刻,外面再以皮革层层包裹,摸起来非常有弹性,而后彩绘成生、净、丑、旦 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便为不同的角色。一般人物造型有一米二左右长,比一般的同类木偶要大,现在戏班使用的木偶已经是第三代了,第一代木偶的头只有15 厘米左右高,宽10厘米左右,但第三代木偶的头却有20厘米左右高,宽15厘米左右,第三代木偶面部彩绘的色彩比之前也鲜艳了很多。

张掖杖头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现在流传的传统剧目如“包公系列、杨家将系列、三国系列”,所演的人物忠奸善恶分明。木偶在艺人的操纵下可以表现喷烟喷火,杀头,开扇,搬物等高难度动作。木偶艺人集唱,念,做,打,奏乐的技艺于一身,体现了公众艺术的特色。


上一篇:【传统手工技艺】井陉粉条制作技艺(石家庄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狮舞(高脚狮)(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