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克东满绣(齐齐哈尔)
2018-04-10 09:38
克东县城西北7.5公里有座蒲裕路故城,金上京路辖蒲裕路,合懒路,恤品路,曷苏馆路,胡里改路,还辖一府六县。蒲裕,又作蒲与,蒲峪,系裕尔,系女真语(满语)“涝洼地”,“沼泽地”。金代蒲裕路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代刺绣以女子为主,谓之“女红”。绣女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民女谋生;二是贵族女子消遣。相传,金海陵王之妹有“三绝”: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为龙凤之锦,号为“机绝”;海陵王感叹迁都燕京(北京),最好有善书画者画一幅地形图,她连夜绣出地形图给哥哥,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
清代,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专业作坊。刺绣技术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巅峰时期。刺绣,在满族民间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克东满绣的产生有着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风俗,地域等诸方面的原因。满族女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刺绣,直至七八十岁。满族姑娘娴于刺绣,手法灵活多样,常用有:平绣,补绣,纳绣,布贴,钉线,圈金等。其中补绣是克东满绣特有的传统刺绣工艺,把染色布或皮革剪成各种图案,后用多色布块拼合,贴在底布上,再行绣制而成。
清代补子是官员补服区别官级的标志,其纹饰和形制承袭明代而来。据《大清全典图》记载,清代文,武,官补子作正方形,长宽在30厘米上下,主纹文官饰飞禽,武官饰走兽,主纹都置于底纹之上,底纹大多为云纹,如意云纹。比如清代四品文官补,补面满绣四方连续云纹,在上再盘针绣一轮红日,平金绣银燕飞翔穿云向日,既象征“忠于君主”,又寓意“指日高升”,云纹以深蓝,浅蓝,月白三色线绣,色阶过渡自然不着痕迹,云雁绣工更精美异常,雁两翅下,绒羽与尾顺纹样走势运针,以针代笔,运针自如,蓝与银相照,墨地金边,设色协调,绣工精湛,文雅中见秀丽。
清代织绣品风格由明代的豪放浓重趋于清秀淡雅,工细程度超过明代,大体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主要仿唐,宋,明代花色;中期纹样趋于自然真实,色彩处理常用褪晕手法,浓淡渲染,文雅秀丽;后期则大多数纹样繁杂琐碎,用色稍杂乱,用金过渡。
清代女服,衣缘多滚边饰。清初,衣领与袖口镶边较狭,颜色尚素。嘉庆年间,衣缘镶滚渐多,袖口亦渐放,及至咸丰,同治年间,妇女衣缘渐阔,镶滚花边道愈多,从三镶三滚发展至“十八滚”,几乎不见原质底。
旗袍,又叫“大襟长袍”。清初之式,无领,马蹄袖,大襟左衽,系纽扣,四开衩,衣长过膝。入关后,居常旗袍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或不开衩者,马蹄袖改为平袖,箭袖袍。春冬季于袍外加穿马褂,腰间束带。女旗袍式与男同,所异者,多于领口,襟,衣裾及袖端修饰花边。
枕头顶,满族旧俗,喜用长枕,枕头多制成立体长方形,长枕两头,以丝绸或布制成枕头顶,以长方或正方两种为多,亦有圆形者,其上以彩线绣山水,花鸟,虫鱼,人物或文字等图案,色彩斑斓,装饰性极强,俗称“闺阁艺术”。满族姑娘嫁前扎枕头顶,备作嫁妆。嫁妆必须由新娘亲手绣制,并要布置在洞房里,其中枕头顶刺绣尤为引人注目,将许多枕头顶绷在大苫布上,称之“枕头帘子”,男女双方亲友都来观赏,往往以此来评价新娘的灵巧和勤勉。婚后,新娘将枕头顶赠送婆家亲友,余下的由新娘珍重的保存起来。刚出生的婴儿用的绣花枕各种各样;衣饰造型纹样;麒麟,狮虎,莲花,牡丹等形象。
幔帐,俗称“帐子”。以布,绸,缎等制作。视贫富而定。制为两幅,中间开缝,上部分有一下垂横眉作为装饰。里表两层。里素,无纹饰;帐面黑白色为主调,间用它色,彩绣吉祥图案,如“榴开百子”,“吉庆有余”,“吉祥如意”,“五蝠捧寿”,“松鹤长青”等,寓意多子多孙,延年益寿。幔帐长方形,中心多用五彩线以平针法绣花纹图或吉祥之类文字,周围镶上花边,彩布,两侧挂彩条,下悬丝网穗或珠子等。平日将其张挂炕沿上方横杆(俗称幔帐杆)之上,就寝时放下,借以遮蔽。
满族人对铺盖特别讲究,被花面白里,褥面镶黑边。被褥一般跺放在炕琴柜上四棱道格,板板正正,上面盖苫布单,苫布单多用家织蓝土布绣花的图案。
绣荷包,袖口绣花扁状小袋,是由满族早期狩猎,出征装食物的囊,用鱼皮或兽皮缝制后演变成配饰。荷包多以绸,缎,布,革为质,表里两层,口沿穿“丈绳”可松紧,两侧有飘带,底部带坠,表面以刺绣,纳纱,堆绫,压金银丝,缉米珠等各种工艺制成龙凤,双蝶,十二生肖,福禄寿禧等吉祥图案。形状有圆,长,鸡心,粽子,花篮,葫芦等样式。男子多系于腰间带子上;女子多挂于旗袍领,襟间之第二纽上;一般外露,以示风采。民间以逢婴儿满月,过生日,过礼,定亲等,以此为祥瑞礼物。
克东满绣,经历几百年沧桑,逐渐形成了地方独特的风格。绣品主要为日常用物,如旗袍,镶边,绣枕头顶,幔帐,娃肚兜,荷包,褡裢,背带等。
2008年4月,克东满绣被齐齐哈尔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