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匾文化(揭阳市)
2018-04-10 08:58
匾额,题字的横牌或锦幅,挂在门墙的上部。匾以木、石、灰料为主,现在也有以铝、玻璃、塑料制作。
榕城钟灵毓秀,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匾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门的双峰寺,是潮汕三大丛林之一。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匾“大雄宝殿”,四字浓墨酣畅,浑雄遒劲。佛教说释迦佛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有神力降服群魔,故称“大雄”,此殿供奉以释迦牟尼为首的佛像,是全寺的中心建筑。十万山人孙星阁题匾“藏经楼”,撰对云:“藏书万卷念我佛;经世涵无浑丽天。”字则苍莽浑厚,释则意趣隽永。粤东名书画家郭笃士题了二匾:“来猷”、“群隐”。书法疏密肥瘦,接递映带。有趣的是,二匾正好挂在遐迩闻名的双峰竹栽地庭院入门,前匾叙“王子猷雅好访竹,不问主人”,后匾言“晋七贤啸傲竹林,世称群隐”。皆爱竹贤士佳话,释文也一对联耳!
城区南侧有一马山滘,滘侧有一藏书十万多卷的藏书楼,楼主丁日昌之好友何绍基为之题匾“百兰山馆”。原来楼东有一椭圆形莲池,周围培植数十样不同品种的兰花,故名。兰为王者香,香在无心处。何氏之书恰好具宕逸之气。
北门居委会区内的关帝庙,前厅梁挂一匾,金书“古榕武庙”,字迹苍劲。由于庙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是古城官民为纪念“忠义贯乾坤”的关羽而建的,故名。正殿又有一匾书“威宣南海”四字,匾下几桌金木雕内容为“桃园结义”、“关公护姣”等,这些都体现了古匾的谐调、教化作用的特点。
城北埔上里有一罗姓人家,大门上匾题“蓝田衍庆”,为郭笃士所题。行笔流畅,体势奇宕。此匾文蕴二义:一为溯源,祖为蓝田公,二为喻义,蓝田生玉,父贤子贤,民间传说,后七贤之一的罗万杰,诞生时正好进贤门重开,虽是巧合,也为榕人“地灵须配人杰”卓识之一证。
城郊篮兜村的“郑氏家庙”里,400多年来便挂着三面金匾:第一面“泽永苕流”,是明朝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题郑大仑者,题匾识云:“为嘉靖壬午科举人授湖州府德清县教谕郑大仑立。”是匾书法朴实苍劲,疏密有度。第二面“柏音如在”,是明理学家、兵部尚书王守仁,为云南监察都御史郑一初所立,汉时御史府中刊柏树,后遂名御史台为柏台。该匾字肥,意态饱满,足具丰神。第三面“金马玉堂”,是林大钦题揭阳进士郑一统的。“玉堂”为翰林官署专名,笔墨酣畅,富有神韵,不愧为状元字。这三块匾额是明代遗存下来较有价值的翰墨文物,为潮汕不可多得的匾文化载体。古溪陈氏家庙收藏着清代大书法家、金石学家给陈诗正题写的“鹗荐重光”匾。翁精于楷法,字圆劲丰润。“鹗荐”典出《后汉书》:“孔融上疏荐祢衡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这一谐调人际关系、规范政治之匾,为潮汕文物宝库增添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