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门楼郑翁仔灯习俗”位于揭阳榕城进贤门北侧埔上里街一处明清大宅里面,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

说起翁仔灯,不能不先提到这座风格独特的大宅——“破门楼郑”。它是一座典型的潮汕特色民居,始建于明代,清代康熙年间揭阳县磐溪都棉洋第十三世祖郑文信公到县城谋生,买下该宅,并逐渐购地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拥有18厅9个天井共108间房的破门楼郑民居群。顾名思义,破门楼郑是因为中厅没有屋顶才被称为“破门楼”,也是这座民居最大的特色所在,传说因该地属火局,中厅屋顶不能建屋盖,地埕还要埋一块带孔八卦石以通火路。纵观潮汕民居百观,此类布局也是绝无仅有。

历史沉淀下的破门楼郑除了自身的文化魅力还孕育出了璀璨的潮汕民俗文化——翁仔灯。而翁仔灯的由来也是充满了潮汕特色。翁仔灯的前身是由揭阳县磐溪都棉洋郑氏花灯衍化而来。相传棉洋郑氏子孙凡生育男孩的族人,必于次年正月十一至十五元宵夜在祠堂内墙壁摆一屏泥人屏,以祈求来年财丁兴旺。久而久之也就约定俗成,且越摆越兴盛。摆灯的习俗自此也就在棉洋郑氏流传开来。清代康熙年间棉洋郑氏十三世祖郑文信公到榕城创建破门楼郑族,而后人丁日渐兴旺。就把棉洋郑氏摆花灯习俗衍生到破门楼内中并加以细化,形成一种独特民俗文化——破门楼郑翁仔灯。翁仔灯顾名思义以人物为载体,大多以潮汕地区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人物故事、惩恶扬善等题材所制作。诸如:《仙姬送子》、《蟠桃会》、《桃园三结义》、《郭子仪拜寿》、《回寒窑》《海瑞打严嵩》、《宝莲灯》等等。形象的把潮汕文化以翁仔灯的形式展现出来,配上灯光蜡烛,熠熠生辉,形成独特的靓丽风景。也因郑氏族人摆翁仔灯人丁兴旺,不少族人及游客也都争相到破门楼郑请“翁仔灯——大白弟”讨个好意头。民国时期揭阳著名文人孙少楷先生曾经创作了一首竹枝词“上元灯火足欢游,绿女红男似流水,泥塑灯屏名最著,请君同到破门楼。”现在距离这首竹枝词的创作时间虽然已有八十多年了,但诗中描绘的破门楼郑翁仔灯习俗的盛况一点也没有衰退,反而更加发扬光大了。


上一篇:【民间舞蹈】三官庙挠阁(洛阳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磁灶陶器烧制技艺(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