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戏剧】三弦书(国家级)
2017-03-28 14:06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河南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为本地四大曲种之一。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使这一说唱艺术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广泛的流传,南阳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的"曲艺之乡",南阳曲艺闻名全国。南阳曲艺的主要曲种有大调曲子、三弦书等。三弦书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
三弦书艺人供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为始祖,逢三皇生日,艺人们聚会、搭棚、焚香敬神,演唱三天。大会由老艺人筹办,向各名"班子"和艺人发出请帖,被邀请的人要向皇会交纳一定的礼款,作为开支资金。皇会按参加艺人的水平分为"头棚"、"二棚"、"三棚"进行演出,并聘请有名望的艺人和秀才以及有名望的地方士绅参加,对演出的曲目进行鉴定。这些人也有分工,有专管曲目的,有专管唱腔音乐(包括伴奏)的,有专管词曲结合和表演的,分别称为"社管"、"社论"、"叫音"、"听字"等等。被大会评为一等的,等于中了"状元",给予奖励,叫"挂红",挂红的艺人在社会上和艺人中间享有崇高的荣誉。如表演不好,有别字、错字、掉板、荒腔等情况就要受罚,发现唱词过于文雅或粗鄙的字句,就会得到严厉的指正。
2008年6月7日,三弦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