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王俊川介绍说,他是6岁时因病致盲的.小时候第一次听柳调说书是在善福村听史海珍说了一场书.他一个人弹着一把月琴,说的是一个婆媳关系的段子.唱词中有许多土话、俗语,许多句子押韵也不严格,但正是因为这生动活泼的地方语言,村里的听众们感到接近生活,十分亲切,听得津津有味.当他数落了一些婆婆的毛病之后,当时在场的听众中当了婆婆的就很不高兴,史海珍走到一位大娘的身边,拍了下她的肩膀,唱道:“表婶哎,我可不是说你来.我在外边做宣传,经常遇到这种人.”惹得全场大笑,这位大娘也跟着笑了.

王俊川老人说,这几年来除了配合张岳公主任回忆襄垣鼓书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各个流派的艺术特色,以及各个时期的演出剧目、各次参赛汇演的情况之外,主要负责收集整理襄垣鼓书的剧目底本.

由于襄垣鼓书的形成是从盲人算卦开始的,它的流传主要靠盲艺人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许多精彩的书目随着一代艺人的陨落而永远失传.“文革”前,虽然组织力量抄录了300多个传统剧目,但都被毁了.解放以后创作的现代剧目,由于盲人不识字,学会之后也不注重保存原稿,大多已经失散.现在要想把襄垣鼓书的流传剧本收集整理起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俊川说,他先把自己会的200多首记了下来,然后再走街串巷,跟一些健在老艺人们一起回忆,再一句一句用盲文记录下来,又整理出长、中、短篇襄垣鼓书75篇.毕竟70多岁了,完成任务后老人大病了一场.“虽然病了一场,但我心里很高兴,作为传承人我积极撰写文字资料、录制音像资料,努力把襄垣鼓书的鼓词、曲谱、流派特色用文字、磁带、光盘保留下来.能为保护襄垣鼓书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作出一点贡献,也算是一个老艺人尽了一份心意.”王俊川感慨地说.


上一篇:【曲艺】襄垣鼓书(山西省长治市 国家级)

下一篇:【山西·传统戏剧】三弦书(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