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二人转自清光绪年至今天已有140年的历史。。

1875年始,即清光绪年间,“呼兰府已遍布二人转艺人的足迹”。仅呼兰大十字街西(公园路)就有3家落子馆。1919年—1939年,黑龙江的二人转已经形成了“北靠唱”的艺术风格。其间,涌现出一批颇受观众喜爱的二人转艺人,齐兰亭、于连江、陆宪文等艺人就经常活动于呼兰的农村与乡镇。他们的艺术实践为呼兰二人转的发展,尤其是呼兰二人转“北派”艺术风格的成因,起到了引领性的重要作用。

呼兰二人转第一代传承人于连江艺名“大脚锥”生于1898年卒年不详,1919年来到呼兰常年活动于呼兰各乡镇。1945成立了于家班。第二代传承人于海龙艺名小元宝(于连江长子大约1919-1974)与艺名为“金娃子”的潘永贵1956年进入呼兰县民间实验剧团任教。加速了剧团的发展,提高了呼兰二人转的演出质量。第三代传承人张志霞1940年生人,她的唱腔甜润、韵味十足,板头齐索,吐字清晰,极具北派风范,自成一家,独树一派,堪称是黑龙江早期艺人的典型代表之一。朱玉臣(已故)(金宝山学生)1928年生人,二人于1956年进入呼兰县民间实验剧团学唱二人传,并合演了经典曲目“红色战士”。第四代传承人于群艺名于红(张志霞之女),朱文君艺名朱大山(朱玉臣之子)、郝玉婉、吴素、江萍、董彦娟、高贵忠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纷纷进入呼兰县剧团,加速了呼兰民艺团的发展,提高了呼兰二人转的演出质量。

二人转音乐,俗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传统二人转也为我们乾埋下了曲牌连接的实践经验。如《胡胡腔》—《大救驾》—《文嗨嗨》—《武咳咳》—《打枣》—《喇叭牌子》—《红柳子》—《大悲调》,等等。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张志霞,朱玉臣(已故)等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使呼兰二人转形成了“旧曲新用,死曲活唱”,以唱见长且唱有的“北派”艺术风格。是黑龙江二人转“北靠唱”的流派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86年,张志霞任呼兰区民艺团业务副团长后,致力于业务发展,精心于人才培养。郝玉婉被评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吴素文,朱大山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曾多次获省、市级二人转汇演调演大奖。

呼兰二人转之所以百唱不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呼兰二人转的代表人物张志霞,朱玉臣等人,汲取了大口落子,东北大鼓,西河大鼓等诸多音乐元素融入了唱腔之中。在其唱法上,吐字发声,字如珍珠;润色唱腔,情真意切;行腔流畅,传情达意。以独有的唱法唱出了人物的喜怒悲欢,以声传情唱出了人物的性格。张志霞,朱玉臣的唱腔和唱法其香甜美妙之声可谓绕梁三日则回味无穷。



上一篇:【民间信仰】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满族珍珠球(五常)(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