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木偶艺术源自三乡镇乌石村。在道光末期(大约公元1850年)由擅长雕刻木偶、又会演木偶戏的郑开源首创后,从广州、佛山请来粤剧艺人教村民唱粤曲伴随木偶演出,创建了中山历史上第一个木偶戏班。

三乡木偶戏最初表演是用的“三枝竹木偶”,后来,艺人把木偶的头竹改短以便于操作,这就叫“揸颈木偶”,又称“手托木偶”。

三乡木偶始创阶段,逢年过节在本村及周边四乡为“神诞”演神功戏或在“耍菩萨出会景”时参加巡演。到了20世纪初,三乡先后出现了“大前程”、“大中兴”、“新中兴”、“大中华”等木偶戏班,并涌现了多代传承人。其中,第四代传承人郑宁自创了一套新节目《狮子采青》,以惟妙惟肖被称为“一绝”。《狮子采青》于1938年美国三藩市的华人商会举办的商业博览会演出;1953年该节目赴广州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会演获优秀奖;1954年,该团以《火焰山》一剧参加了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世界木偶展览”,大受欢迎。

1953年,广东省文化厅派人到中山三乡进行挖掘民间艺术时,协助组建了“中山木偶粤剧团”。从1953年到1966年,中山木偶粤剧团一直长驻广州文化公园作常年演出,演出的剧目包括:《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真假包公》、《芙蓉仙子》、《哪吒闹海》等古装粤剧,此外还有样板戏的《红灯记》、《沙家浜》、《威虎山》、《山乡风云》,儿童剧《刘文学》和革命故事《夜擒飞天鸭》等等,历时十多年之久。

文革期间,木偶粤剧团被迫解散。三乡木偶的相关道具和资料流出香港,直至2007年底,三乡木偶戏还在香港演出,不过,三乡镇仍然健在的木偶戏艺人不多,而了解三乡木偶戏历史渊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三乡木偶戏濒临失传的境况。

上一篇:【传统美术】小榄民间刺绣(中山市)

下一篇:【民俗】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