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莆田留青竹刻(莆田市)
2018-04-06 11:34
留青竹刻,竹刻之一种。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2014年,留青竹刻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一件留青竹刻大功告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几年,这还不算选竹采竹的过程。所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资历和多年的磨练,真不敢自称为大师。
“闽派竹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759年(清乾隆24年),入闽第一代竹刻大师刘材成,传至今已到第七代。刘材成在《乙亥家训》中言述:“拓宏基摇默百家举俊茂协音律畴咨海内立百世伟业彰吾姓。”指后世子孙必须要有“拓宏基”、“有伟业”、“守业”、“敬业”的精神,不在产业之规划与市场之扩展,而在技能之修炼与品格之养成。故其技艺传承至今。2014年,留青竹刻(莆田)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毛竹是典型的速生树种,其粗生长在竹笋出土时即已基本定型,高生长从出笋到成竹一般只需50~60天时间,竹林经3~6年加固生长则可采伐利用。
采回来的竹子要先“破”,用锯子锯成几节,用木棍伸进去将竹节敲通,再将竹节从中间一分为二。待水烧开就把竹材放入锅中,沸水煮30分钟,这就是“煮青”。“竹子采回去要马上煮,不然水分就都散掉了”,煮完后,竹子所有的沉积物都会附在竹皮表面,拿特制的竹篾擦拭。煮青不仅可以去除沉积物,还可以去掉竹子中的糖分以防蛀虫。
接下来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是当天看不到的,那就是晒竹片,这个工序要持续几个月。最好是在伏天的大太阳下暴晒,竹青层慢慢变为淡淡的米黄色,洁净光滑近似象牙。只有经过大自然最原始的洗礼,而不是任何机器和化学药剂的打磨加工,才能造就用于留青竹刻的品质最好的原材料。晒好的竹片,储存时要像搭蒸架一样一层层架空搭好,保持通风,保存时间越久,竹肌颜色会变得越深,而竹青部分始终淡雅洁净,透明度和对比效果就愈明显。最后处理完的竹子送往下一站,徐文芳辛苦繁复的工作才算圆满结束,这算是留青竹刻的前传了。
何为留青竹刻?有上好的竹材是其一,最后一个步骤——“刻”才是重中之重,看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就大概有了概念,再听大师细细讲来,留青竹刻的“刻”就是用竹子表面的一层薄薄的竹青作为雕刻图案对象,然后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据记载,留青竹刻始创于唐代。刘志高介绍说,早期的留青竹刻,只是一种竹雕的工艺技法,到了明代以后,技法与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种类相结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从工艺竹刻提升到文人竹刻的层面。“近代以后,留青竹刻的内涵更丰富,形成了完善的竹刻体系。”
真正的雕刻周期开始,整个雕刻过程又分描画,割线,刮面,铲底,采皮,挑腹,打磨等几个过程。在刘志高看来,其中描画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刻什么内容,表现什么思想,用什么刀,用什么风格,这一切都想好了才能下刀。而说到描画,这就又牵扯到了诗词、书法、绘画、美术理论等方面的造诣。“先有基础,才能入刻,后期再补很难!”刘志高从小背诵四书五经,阅读家中收藏的古籍,同时还要学画,请名师教导,他至今已经拜师几十位,“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留青竹刻的必要条件。”得我们去珍惜、保护、研究和推广。
描画完成之后是割线和刮面,也称为“圈边”,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因为刀下去之后的过程是不可复原的,所以要特别小心,运刀时刃口要朝向去青的一面,用刀的峰尖向前运行。圈边就像是工笔画里面的线描,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行刀如运笔,一气呵成。
接下来是铲底,也叫“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要知道竹皮层厚度不足半毫米,仅相当于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这就要行刀时注意用力均匀,尤其不能下刀过重,不然竹材最漂亮的、被称为竹玉的竹肌表层就无法补救,整个雕刻过程就要重新来过了。
第四步是采皮,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要在几根头发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层次,其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雕刻,作品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挑腹和打磨,把细节刮刻出来,修整竹玉层,用平口起地刀细细刮磨,并随时修整瑕疵。
一件留青竹刻大功告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几年,这还不算选竹采竹的过程。所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资历和多年的磨练,真不敢自称为大师。而眼前的这位莆田留青竹刻第七代传承人刘志高,学艺至今,创作的艺术精品已有几十件,他创作的《爱的呼唤》《觉悟》《数尽飞鸿》等6件作品还入围我国唯一的竹刻博物馆——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馆收藏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