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厦港疍民习俗(厦门市)
2018-04-04 15:46
疍民,分布于我国浙、闽、粤、琼等省沿海、沿江地带,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疍民最早是古百越族的后裔,民间有山畲水疍之说。
厦门岛西南隅的厦门港是疍民集居地之一,明末清初疍民大批从九龙江流域来到这里捕鱼或造船为生。据乾隆《鹭江志》中的《鹭岛水仙宫碑记》载:“鹭门田少海多,居民以海为田,恭逢通洋弛禁,夷夏梯航,云屯雾集。鱼盐蜃蛤之利,上供国课,下裕民生”,这就说明厦港在清初时就成为全国较有名的渔港。
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一起,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忌说:“翻、沉、破、死、灭、熄、离、散、倒、空”等字;日常在船上吃饭,饭后不能将碗倒放;吃鱼不准乱翻,小鱼整条用筷子夹到自己碗里吃,大一点的鱼,上面的鱼肉吃完了,要先把露出的鱼脊骨夹掉,然后再吃下面的鱼肉,这是顾忌有翻船之虞;有的饭后还把手中的筷子在碗里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渔船停泊就安稳可靠了。疍家特有的海上公德,就是在海上发现漂流的尸体,必须想方设法带回渔港妥善处理。厦港的“田头妈”,就是专门处理这种事情的小寺庙。
长期以来人们把厦门疍家女、惠安女和浔埔女称为 “福建三大特色女”。厦门疍家出海捕鱼都穿上自制的 “油衫裤”,是用本色的龙头细布,按各人的身材量体裁剪,先在特制的红柴汁中染浸,擦两遍桐油,再涂上一遍面光油。这样的油衣裤穿戴起来十分舒适方便,能经受风雨和海浪的侵袭,经久耐用且独具特色。他们在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盘成“烟筒箍”。他们创建大钓艚渔船,成为闽南定型的捕鱼船。疍民尊崇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厦港疍民习俗丰富独特,蕴含了深厚的疍家历史文化,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