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

风狮爷的安置需要由法师举行仪式,并利用白公鸡开光,开光后的白公鸡被放生,即使到田中食用作物,农民也不可将之驱离或伤害,但各村习俗不同,有些村庄会将开光后的白公鸡活埋于风狮爷下。
倒立的风狮爷不能随意立起,需择日择时,请法师依一定仪式安置,因此小古岗、东溪、顶兰仍有倒立的风狮爷。

祭祠

金门许多村庄在风狮爷生日或庙会要举行祭祠,在风狮爷面前作醮演酬神戏。贡品有三牲、金帛、红布、金花(春花),法师念咒,敬三献酒,将红布绑在狮身上, 给风狮爷穿上披肩是谢恩的方式。
农历二、三月,包菜粿拜家中祖先和神明,祭毕取一两个站在中庭把菜粿由门墙上方抛到屋外让猫狗捡食,再将拜过祖先的菜粿拜风狮爷,塞一个在狮口中,或留一两个在地上不带回,又称塞虎口,显示民众对风狮爷有像对虎一般的敬畏之心。
由现代福建人民对风狮爷的祈语可看出,风狮爷已由镇风止煞转为无所不能的万能神,福建人会向风狮爷祈求阖家平安、事业顺遂、作物丰收。

琉球狮子或冲绳狮子

琉球国时代由中国明朝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传到冲绳 ,冲绳名称的“シーサー”是由琉球语冲绳方言 发音的“狮子”而来。《球阳》记载,尚贞王时代的东风平郡富盛村屡次遭受火灾,当地士族蔡应瑞(大田亲云上献臣)提出设置面向八濑岳的屋顶狮子像作防火的 风水用途 。“シーサー”原本只设立单体,但是受到石狮子影响,也有成对的“シーサー”,开口闭口各一的造型则受到日本本土狛犬的影响。由于琉球王国时代对住宅建筑形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只有士族的住宅屋顶可用瓦葺,平民住宅屋顶只能用茅葺,因此狮子像初期只设立在寺社、城门、御岳、上级士族宅第 、贵族的墓陵、村落的出入口等处,因此当时只有士族屋顶才可设置风狮爷。至琉球国灭亡并入日本、明治时代废藩置县后,一般平民住宅才可使用瓦葺,民宅的屋顶也才开始设置“シーサー”,这段时间也是当地设置风狮爷的全盛时期。材质基本上以石材、陶器、灰泥、漆器为主 ,近几年也出现水泥、青铜制品。

道教意蕴

风狮爷属泉州道教风俗。

泉州道教的堪舆家认为,“甲卯风为风水之大忌”。而风狮爷是一种狮面人身的图腾,拥有万兽之王——狮子的武勇,又具有风伯的神威(“风狮”与泉音“风师”同音,风师是泉州市汉族民间对风神的尊称,又叫“风伯”),在人们心目中,它具有“镇风止煞、祈祥求福”的法力,因此视之为神,尊之为爷,故刻“石头风狮”以镇风。

其他特征

泉州随处可见古代遗存下来的单只昂头朝前的风狮爷。

风狮爷多为石雕,其造型尊尊不同,各有特色,往往随雕刻者意之所至,自由发挥而创作。就整体而言,风狮爷雕刻的精华在头部,尤其脸部。较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圆眼凸出,鼾头宽阔,大嘴龇咧,甚至与头等宽,露出尖锐牙齿,有的嘴角夸大成二凹洞。

雕刻上,有的精雕细刻,神态逼真;有的简单勾勒,粗糙象意。形体上,有的庞然高大,如金门琼林村北侧的风狮爷高达189厘米;有的娇小玲珑,如金门青屿风狮爷仅42厘米。

风狮爷一般不上色,但也有上红、黄彩色的,这在晋江、石狮沿海和金门、台湾很常见。

风狮爷一般为单只,但也有双只的。两狮以“雌雄狮”、“母子狮”为多,个别有“父子狮”。如石狮宝盖镇玉浦村就有一对一大一小,上了红、黄两种颜色的“父子狮”。

传统上风狮爷往往置于村落外缘大道旁,称“村落风狮爷”,其防护范围以整个村落为主,为整个村落共有,属公设性质,为一般传统的风狮爷。另有“屋顶、围墙风狮爷”,有石雕的,也有“瓦将军”,置于屋顶上或围墙上,防护范围为一户人家,为私人所拥有,属私设性质。还有的置于自家大门口。

延福寺遗址风狮爷

2004年,九日山下原延福寺遗址出土了一尊泉州最大最古的风狮爷。该风狮爷暂存在九日山风景区文物管理所内。

该风狮爷为花岗岩石质雕刻,高1.23米、宽0.59米、厚0.75米。狮子后腿曲坐直立,前腿在狮子的胸前。这种形状的风狮爷在泉州十分罕见。

该风狮爷可能为五代以前的雕刻物。延福寺是闽南最早的寺庙,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到五代时规模已经十分宏大,共有54个院落。

北宋开始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此后,市舶司长官每年都要到九日山延福寺举行两次祈风仪式,以此来祈求船队出航一帆风顺。

霁云殿风狮爷

在晋江市安海镇霁云殿内,有两头形态怪异的石狮,人立站在基座上。

这两头石狮与平常所见石狮的模样、神态有很大差别,颇似金门的风狮爷。寻常所见的石狮四肢蹲伏,而这两头石狮却作人立状;此外,寻常石狮常常口中含珠,而这两头石狮中的一头却将珠抱于怀中,另一头则揣他物。两狮神情微妙,若笑若思,虽然静立,却又给人跳脱活跃之感。

霁云殿的始建历史已经无从考证。古老相传建于五代,《安海志》记载明·嘉靖间倭乱殿毁,隆庆间士大夫耆老纠众重建。这两头石狮历史较为久远,但究竟何年何月所雕刻,也不得而知。

上一篇:【民间音乐】锣鼓艺术(开封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灯笼仔制作技艺(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