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道情是由说唱道情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在晋西北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由道歌演变成型的唱腔)和小调(当地民歌同道歌结合形成的唱腔)两大类。平调唱腔是早期说唱道情时所用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儿] (终南调)、[浪淘沙]等;小调唱腔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主要有[太平调]、[五更调]、[小放牛]等。近现代以来还借鉴了板腔体唱腔的结构方式,使唱腔向板腔化发展。伴奏乐器在说唱道情阶段有“文八仙”和“武八仙”,即“文场四大件”(管子、四胡、竹笛、笙)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传统剧目有《经堂会》《卖道袍》《祈子》《三度林英》《张良撒家》《盘道》《李大闹店》《张连卖布》《打樱桃》《唤妹子》《扯凤裙》《合凤裙》《挂画》《戏凤》等。

临县道情属于道情系统中的北路系统,地方色彩浓郁,红、黑、生、旦、丑行当齐全,以“二小”或“三小”为主构成角色体制,角色很少化妆,服装以单色为主,很少杂色,没有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兼有站唱、背唱、边唱边舞以及帮腔等多种形式。旦角多行快步、碎步,与轻快的道情音乐节奏相协调。须生的表演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保留了道情说唱时期的痕迹。其音乐婉转缠绵,曲调开朗而流畅,节奏明快而活泼,艺术风格柔美而典雅、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为吕梁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研究临县道情的演变方式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上一篇:【传统手工技艺】野山参鉴别加工技艺(延吉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洪洞道情(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