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源于西汉、名于晋梁、繁于明清、危于当今”。唐朝以前,中国人参的产地主要有三处:即上党、辽东、高句丽。

人参的栽培应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的清部落时期开始,并形成小规模栽培。通化既是满族祖先女真人的发源地,到清部落时期被尊崇为“圣祖发祥地”。人参当时是满族祖先女真人的重要经济物质,正如《柳边纪略》所载,是其“赖以为生者”。清部落时期同明朝(万历年间)每年交易的人参数量就已经达到约十余万斤,这么大的数量,仅靠采挖野山参是办不到的,应该有大量人工栽培的人参掺杂其中。

在清代的《人参史考》中记述,栽培人参首先是从移山参开始,即人们采挖野生人参时,取年限未足者,移栽窝棚前后野林之下或家园背阴处,经若干年长成,其成品叫“移参”。后来发展为采集种子,进行播种,初期播种后,任其自然生长20至30年再进行采挖,其成品与山参相似,称为“籽货”。渐渐的,便形成了独特的长白山山参栽培技艺。

通化地处长白山区,盛产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采挖、栽培人参历史悠久,出产山参数量较多,质量也好。长白山山参栽培技艺在此地区,以其适宜人参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其独特的选栽、选种技艺和播种、栽苗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长白山区由于长期无节制采挖野山参,使得野生人参已接近灭绝的边缘。长白山山参栽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日趋枯竭的长白山野山参资源注入了新的生命。


上一篇:【传统手工技艺】长白山叶裹食品制作技艺 (通化市)

下一篇:【传统手工技艺】集安药王谷野山参栽培技艺(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