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酱釉器,是一种由细泥制成,表面施以酱釉的陶制小罐。罐体高度约为10厘米,壁厚仅约1毫米,主要形态特点为深腹、缩口、折肩,出自宋代福州市郊淮安半岛洪塘村窑场,后辗转流传至日本,被称为“唐物茶入”。

薄胎酱釉器的工艺特征以手工拉坯成型,壁薄轻巧(腹部壁厚仅1毫米)为最大亮点,其经过高温焙烧,呈现出黑、酱黑、酱红、酱黄、酱绿釉色,局部还有窑变,施釉过半不及底,无底足,多以线切割取底工艺,罐底呈“拇指纹”纹饰。卷口、折肩,颈、肩腹处多刻划一旋纹。   形制多样、品种繁多,在日本古代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关于“唐物茶入”的形态与名称有详尽记载,如大海、手瓶、水滴、擂座、鹤首、尻膨、茄子、丸壶、肩冲和文琳等多达二十多个品种。  

传承与发展

宋代福州文人雅士崇尚“斗茶”,薄胎酱釉器正是源于点茶品茗之需。这种多用于装抹茶或把玩鉴赏的陶瓷小件,是一种小众的福州文人雅士私人定制品,但由于时代茶文化变迁而逐步销声匿迹,薄胎酱釉器独特的薄胎制陶技艺也随之失传。目前,福州职业陶艺家、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人卢佳伦,为传承和发展宋代福州薄胎制陶技艺,历经八年在手工拉坯成型,釉药配制、烧成控制等方面,不断地潜心研究和实验,终于成功烧造出最薄胎壁达0.3毫米左右,器重仅约50克左右,釉色温和古朴,气韵非凡的“蛋壳陶”薄胎茶入。  

2015年3月,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7年1月,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一篇:【传统美术】长白山红松根雕(通化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福建省福州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