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梆是山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泽),在山东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是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称“zhao梆”,其源出自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梆子”,因而又名“泽州调”。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这个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缭绕之感。这是枣梆特有的韵律。

2008年6月7日,枣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梆在表演艺术上,和本地的山东梆子柳子戏一样,具有粗犷、豪迈的特色,注重表现力。在唱腔上,它具有粗犷、健壮的特色,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旦角、花腔更优美动听。板式、旋律等依然保存了上党梆子的唱腔特点,但它不同于上党梆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唱腔中真假嗓结合,真嗓吐字,假嗓拖腔,而且真假嗓嗓变截然,由真嗓突然翻高而成假嗓,假嗓拖音甚长小生、小旦的拖腔皆用“咿”、“呀”,黑脸、红脸的拖腔皆用“啊”、“呕”,听起来别具风味。

由于枣梆脱胎于上党梆子,剧词的韵脚,仍旧保持着浓厚的山西方言特色。在一段唱词中,“天仙”与“苍桑》辙可以混用,例如《狄青借衣》中狄姐所唱:“门前车马闹嚷嚷,众乡亲来庆贺我的才郎。头上青丝绾水纂,鬓边斜插白玉簪。南京官粉净了面,苏州胭脂点辱尖。……迈步且把二堂上,八幅罗裙响叮当。”按照山东地方戏曲的一般规律,韵脚中的“嚷”、“郎”、“当”属“苍桑”,辙“簪”、“尖”属“天仙辙”,混用则称“跷辙”,唱不顺口,听来别扭,但是枣梆演员习惯了,唱来十分自然。

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枣梆的唱腔,既能表现激昂雄壮,又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情感。旦角花腔,细腻缠绵,委婉动听,别具一格。


上一篇:【传统戏剧】大弦子戏(菏泽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商羊舞(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