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大平调(菏泽市)
2018-04-03 11:38
大平调是河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声腔属于梆子腔系统,流行地区以曹州(今菏泽市)为中心,西到郑州、陈州(今淮阳),东到济宁、兖州,南到徐州、亳州,北到磁州。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号称高调的山东梆子、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大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
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和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较有山东地方特点,尤其是东路调。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在大平调的脚色行当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
由于大平调历史悠久,它的板腔体的唱腔风格独特,音乐曲牌雄厚。现存曲牌有“水上漂”、“滚龙珠”等130多个;传统笛牌有“爬山虎”、“紫金杯”等30多个;唱腔板头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正板、倒三拨、一串铃等30多个。在唱法上用真声吐字,假声行腔,甩腔时翻高八度,后音挂“讴”,声激音扬,极富韵味。
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具统计约有600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200余出,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180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斩黄袍》—李秀林、《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角色多以生(红脸)、净(黑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
以生角为主的戏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斩黄袍》、《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等。以净为主角的戏有《战洛阳》、《铡美案》、《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等。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
国家一级演员郭盛高的表演潇洒大方、生动逼真,他在《百花亭》、《收姜维》、《反徐州》等剧目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菏泽地区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九个民间专业剧团,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山海关》、《包公碑》、《长坂坡》、《斩黄袍》、《辕门斩子》、《白玉杯》、《阴阳扇》、《五虎拜寿》、《胭脂配》、《打南阳》、《煤山恨》、《王莽篡朝》、《杨广篡朝》、《司马貌告状》、《铡美案》、《铡梁友辉》、《大登殿》、《收姜维》、《老羊山》、《收吴汉》、《收岑彭》、《收卢俊义》、《鸡爪山搬兵》、《下高平》、《下燕京》、《下河东》、《反徐州》、《反阳河》、《反楚国》、《反潼关》、《金钟记》、《双状元》等五十余本。
菏泽市的大平调专业剧团有两个: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和东明县大平调剧团。他们创作并演出的许多剧目在全国和省地戏曲会演中,大部分获得奖励。河南滑县大平调剧团、濮阳大平调剧团先后到北京演出了传统剧目《海瑞搜宫》、《三搜太白府》、和新编古代戏《包公碑》。其独特的粗犷表演艺术,曾受到首都观众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