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是戏曲文化最悠久的地方之一。由于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四平调成为菏泽的“文化符号”之一。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四平调真正成为一个剧种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它的前身是花鼓,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承接花鼓“没有丝弦伴奏,仅以梆子、鼓锣配合演出,节奏紧凑,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四平调可谓生来就具有“接地气”的优势。“听见花鼓响,锅饼贴到门框上”、“花鼓班子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在菏泽至今流传的两句俗语,说明了四平调受欢迎的程度。
    “花鼓”演变成“四平调”,不但改变了剧种名称,而且连演出剧目、表演艺术、舞台设备等都有所改进。“起初,‘四平调’多演些‘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解放后,逐步形成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既能演小戏,也能演连台大戏及文戏、武戏,包括各种类型传统剧目和大、中、小现代剧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调传承人王凤云说。
    更可贵的是,“四平调”保留了花鼓的载歌载舞、说唱结合的艺术特点,在演出优秀传统剧时,多采取京剧的化妆方法和脸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四平调发展的巅峰时期。”据王凤云回忆,1980年前后,成武县专门成立了四平调剧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四平调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性会演,有的剧目还被拍成舞台戏曲片电影,博得各界人士的赞誉。

上一篇:【 民俗类】蒙古族祭火(松原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大平调(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