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古筝制作工艺是与古筝名家相联系的,我国古筝演奏分为八大流派,其中有称为“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主要流传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   出过不少民间说唱和戏曲,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玉斋和高自城都是郓城人。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郓城“古筝之乡”的称号,得来并非无缘由。

据刁望河介绍,郓城制筝作坊产生于明洪武30年(1397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刁氏宗谱》记载,一世祖刁琅在移民途中,巧遇一流浪李姓制筝艺人,遂拜其为师,并定居于郓城北7公里刁庄,随后便有了第一家制筝作坊。至今,郓城陈坡乡黎同庄村仍保存有一架明洪武年间制作的16弦筝。

受刁庄制筝作坊的影响,郓城涌现出一大批筝乐演奏家。如:黎邦荣、张为昭、王殿玉、赵玉斋、高自成、韩廷贵等。随着这些古筝演奏家的声名大振,郓城古筝制作工艺也随之益发精湛,形成了一整套略带神秘色彩的制筝艺术。

“筝的选料非常讲究,同一块地域上的桐树还要讲究‘七不取’:追施过化肥的不取,明水灌溉过的不取,生长过快过缓的不取,树身低于5米的不取,地上1米处直径达不到50厘米的不取,有疤痕烂皮的不取,阴面丰满阳面萎缩的不取。”提起筝的制作,仅有小学文化的刁望河滔滔不绝,“工艺流程更为复杂,仅组装一项就分为扣框、串门等十一道程序”。

除了选材上的“七不取”,在烘烤环节还有“三不能”。

烘烤是把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烘烤成一定弧度,是郓城制筝的绝密工序。有时,一块板烘烤几天之后,即使有几微米的变形,也将前功尽弃。

点火的忌讳也非常多,据刁望河讲,上炉点火必须得是晴天,只要点着火,烘烤人就不能离开火炉,做到“三不能”:不能吸烟,不能吃饭,不能小便。这些都是刁氏作坊祖辈传下来的规矩。

 

上一篇:【传统戏剧】锣鼓杂戏(晋南)

下一篇:【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武术铁松遗真(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