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体育与竞技】查拳(聊城市)
2018-04-02 13:53
查拳是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省。分冠县“张氏”查拳、“杨氏”查拳和任城“李氏”查拳三支。其中,冠县“张氏”“杨氏”与明末抗倭英雄——济宁人戚继光所征兵将新疆回族查密尔(尚义)有关。冠县两派查拳的师承分途约在清雍正年间,而任城一派技艺的形成或许更早。
2008年6月7日,查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拳是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省。2008年6月7日,查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拳在竞技武术比赛中也受到热捧,先后受到各大武术队的推广训练,查拳项目的水平,也一直在攀升
查拳是很讲究习武者道德品行的,要求"学拳先明理,习艺先尚德"。我因自幼在家中父母的培育下便以"明理尚德"为本,在惠阳崇雅中学求学期间又深得学校信任,担任众多学生职务,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学习、工作颇有"成就",特别是家父胃疾久治不愈后,在朋友介绍下,常以孝子之心,带家父到陈老师家求医,在陈老师气功治疗下,家父胃疾半年便愈,我的孝行也感动了陈老师,得到他的赏识和认可,当下便收我为徒。师说,"明理尚德"是查拳的先决要求,也是中华武术传习的基本要求。武术之所以成为一种长盛不衰的文化继承下来,其"明理尚德"的武德精神便是武术存在的内在支柱。
对于传统查拳,查拳书籍没有介绍,或者介绍的拳谱都和作者自己演练编写的套路不一样,如传统查拳一书的五六七路。都是拳谱一个样而自己写的内容又是一个样。这是因为早年出去发扬查拳的查拳大师们行走江湖之时年级还很年轻,并且在江湖上行走除了练拳之外还得考虑生计问题。许多的查拳套路并没有学完。所以如今查拳传人大都不能够按着传统查拳的拳谱打下套路来了。能够全面继承古查拳的拳师当今在世的只有代张锡太教徒的杨其生先生高徒邢台的潘思举至今保留着查拳最早的面貌,没有一丝改动。
查拳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它以站桩 抓把开始、弹腿入门、套路求法、散打求真,循序渐进;以求艺度形的技艺特色引导习武者逐渐进入刻意求真的练功境地;以提倡"习艺尚德,学拳明理,艺德并举",开拓思维,启发悟性的查拳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潇洒的姿态,深受习武者的青睐。至于查拳起源,因至今仍是说法不一,我未作考证,亦不便在此争鸣。只知查拳于清代康熙年间,已在黄河流域盛传,并经过历代拳师的辛勤传播与发展、演变,在清代乾隆年间,已在山东的冠县、任城(今济宁市)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流派,分别是以张其维为代表的,动作快速敏捷,拳法严谨的冠县"张氏"查拳;以杨鸿修为代表的,动作舒展大方,势正招圆的冠县"杨氏"查拳;以李恩聚为代表的,动作刚劲有力,招势连贯的任县"李氏"查拳。我所习练的查拳,据恩师所忆,虽未能考证源于何派,但貌似"张氏"查拳,而又因地域、年代和传习者的变迁,已有所不同。但不管其源为何,其宗必归一。
黑虎查拳以一百单八掌著称,是清末民初鲁南著名武术家萧羲之先生创编的。他采用少林虎拳的步法清晰、臂坚腰实、击打猛烈的长处,以及长拳中的手、眼、身、法、步,动、静、起、落、站等抬式配合紧密、布满全场的特点。逐步演练成了有代表性的鲁南查拳——黑虎查。
黑虎查拳套路结构严谨,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敏捷,劲路顺达,刚柔上济,手腿相随,神形兼备,可谓风格鲜明。黑虎查拳在动作组合与衔接上,要求大动作与小动作互鉴、高动作与低动作相同,开合起伏贯穿套路之中,使之整体连贯,天衣无缝,显示出其舒展、圆滑、大方的气度,给人一种协调美的享受。黑虎查拳动作以快领先,并能巧妙地与慢、顿、停、翻、闪、跌、仆结合一致,体现出动静与虚实的对立统一,极富阴阳转换互为根的哲理。黑虎查拳劲从腰发,贯于腿臂,行于手足,自然流畅;挺胸收腹,拧腰顺肩,动作顺达,意随着行,力随意发,无僵滞,不呆板,忌拙力,节奏明快;窜腾跳跃轻巧、灵活,砸拳击响爆脆。拳谚曰:“起如鸽、落如猫、砸拳如爆竹、击响如巨雷”。演练布满全场,迂回、穿插在四正、四隅。
黑虎查拳的技击特点:是以快制胜,以快为先,讲究以快打慢,慢打迟,拳打人不知,出手如闪电,回手如烧灼。黑虎查拳很重视腿法与步法,有“手是两肩门,全凭脚打人,宁挨两拳,不挨一腿”之说。技击中以腿为主,拳为次。其手法中的冲、摆、劈、撩、顶、撞、靠与腿法的弹、扫、截、跺、摆、蹬、挂结合使用。手引脚踢,脚弹手击、上下合一、虚实连环,以脚取胜。劲力是技击之本,拳谚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所以有“练拳不练力,交手不堪击”之说。
黑虎查拳摔法系快摔法,沾衣即跌。如:大别子、倒口袋、古树盘根、臂靠摔、摇出摔、背胯摔、抹面摔等。技击中的拿法、分肋、错骨、点穴、反关节是黑虎查拳的绝技。萧羲之先生把黑虎查拳的技击方法总结为10个字:缩、小、软、巧、错、速、硬、脆、滑、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