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绣球灯舞(德州市)
2018-04-02 13:44
绣球灯舞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民间舞蹈。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的,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发展于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并流传至济南市长清、北园一带。
1982年,山东省文化厅和辽宁省文化厅民间艺术联合摄制组来齐河对此舞做了全景录像,保存下珍贵的图像资料。2005年,因挖掘保护绣球灯舞,祝阿镇被授予“全国保护民间乡土艺术先进单位”。
200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为使这种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县劳动局组成80人的舞蹈队,经过官庄艺人传授,多次参加大型演出。
绣球灯舞传承
绣球灯舞传男不传女。早年间重男轻女,只有男人才能舞绣球灯,村里的女孩子是不能舞的,只有看的份。而且表演绣球灯舞需要演员动作敏捷,因为跑动迅速,消耗体力很大,所以舞绣球灯要每组8个年轻力壮、且训练有素的小伙子。为了表演需要可以编成好几个组,表演时每个人双手各持一灯。表演者要腿功、手功、腰功高强。绣球灯的表演套路有“单双剪子股”、“四门斗”、“串花”。随着表演者的动作造型、套路展示、队形变换,配乐以“将军令”、“备马令”曲牌为主旋律,锣鼓以“急急风”、“长行”为主要点子为表演伴奏。
绣球灯的制作非常特殊,绣球灯由内圈和外圈组成,内外圈全部是用八个竹制圆圈扎制而成,内圈由八个小圈扎成一个小球。然后在小球上留一个口用来点蜡烛,其余的地方用毛头纸将小球糊上,涂上白粉,刷上五彩色,成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彩球内装上转子,转子底部可以插上蜡烛。因为普通蜡烛芯细,质脆,安装在绣球灯上容易熄灭或断裂,因此,需要用特制的牛油蜡烛才行。
绣球灯的外圈也用八个大的竹圈扎制成一个彩球,把小球用绳子悬空置于其中,使小球在大球内能自由转动,再用彩纸条把大球的外框缠起来,点缀上纸花,这样,一个绣球灯就做成了。看起来挺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要做好这样一对绣球灯,一个人需要4到5天的时间。
在正式表演时,舞灯者全部是武生的装束。头戴英雄鬓,腰系丝带,脚登皂靴,在表演时融入武术、舞蹈动作,如蹲步、跨步、跳跃、旋转、搭人梯等造型,表演起来威武雄壮、豪放优美、气势恢宏。官庄村自古就有练武的传统,表演者结合武术动作还不时能耍一些高难度的花样。但不管舞灯人怎样表演,绣球里的蜡烛始终朝上,烛光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