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山东民歌(临沂市)
2018-04-02 13:27
山东民歌是一种古老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省地方劳动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如在劳动号子中以黄河硪号、海洋号子最有代表性。
山东民歌
包楞调
山东民歌是流行在成武县的民间歌曲。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田集镇小程楼村采访民间歌手周金英时,收集并记录了歌词,后由成武县第一中学教师孙啸天谱曲。
周金英演唱的包楞调,64段词由一首诗发展而来。诗为:“晴空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诗中的每个字按先后顺序演变成四段词,每段由四句组成。整个唱词内容表现广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贤士、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胜古迹等等,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1963年,魏传经改写填词的包楞调,在山东省民歌演唱会上,由菏泽地区代表队姚月兰演唱。演唱会后,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歌曲》杂志同年第四期发表,从此在全国流行起来。第二年5月,由山东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张英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音乐界人士纷纷发表评论。成武民歌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原籍菏泽的彭丽媛把包楞调带入北京后,几次出访北欧诸国时演唱,并录制成唱片和磁带发行全国。
月亮地儿那个出来了,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太阳来出来了一点红,葵花朵朵向太阳,条条那个道路放光明,大姐来哎唱罢了紧那个包楞姐来,送给二姐紧那个包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 ……
棉花桃那个开花来,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 。高粱来结籽来遍地儿红,粮棉丰收好年景,家家户户挂红灯,楞楞楞 ……
一对对那个飞鸽来,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 。百花来开放来万紫千红,五谷丰登好收成,万众来个奔向锦绣前程楞楞楞。二姐来唱罢了,紧那个包楞姐,送给大家紧那个包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 ……
山东民歌
沂蒙山小调。也称《十二月调》。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这个曲调编配了一首新歌﹐叫《打黄沙会》﹐用以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以后﹐在这首歌的前两段加上了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同时又加上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因此原来的沂蒙山小调就改为现在的沂蒙山风光了。这首歌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骨架有些相同﹐但音乐形式比《小白菜》丰富﹐这是由于内容表现﹑感情抒发的需要所导致的。它的曲调优美抒情﹐音调丰富﹐旋律舒展﹐是一首三拍子﹐徵调式的民歌。
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二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
此曲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终于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