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舞蹈】龙舞(兰溪断头龙)(国家级)
2017-03-27 10:00
《断头龙》俗称“江西龙”,清朝初年起源于江西玉山一带,清末民初,传入浙江衢州和金华。目前,据说在江西《断头龙》已失传,而我省江山、兰溪等地尚存。《断头龙》的起源与流传在这一带的民间传说有关:唐朝贞观年间,江西连年大旱,百姓纷纷祷告,祈求上天降雨以救苍生。玉帝虽说不愿,但又不好逆民心。便令龙王“城内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龙王领旨后细想,城内降七分即成灾,城外降三分又无济于事。为救百姓便违旨行事,以倒三七降雨。玉帝怒而斩龙王。百姓为感恩将斩下的龙头供奉于庙堂和厅堂之上,焚香膜拜。每年春节、元宵之际,人们请出所祭龙头,与扎制的龙身合一而舞以示祭奠。
《断头龙》的表演,除一般的龙舞套路外,其最大的特点是因龙的头、身分离,强化了龙珠和龙头的双人档动作套路,或缠、或绕、或骑、或倚,变化多端,舞姿丰富。而龙身则以各种造型作辅助表演,或如瓜棚、或如元宝、或如五星,龙珠、龙头穿梭其间,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整场表演共有20余个套路。
龙舞虽然在我省是一个大舞种,但象《断头龙》这样的节目却属少见的,它本身所具的舞蹈价值,也为研究浙江龙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