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邹城平派鼓吹乐(济宁)
2018-04-01 14:00
平派鼓吹乐繁衍生息在被人们誉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城市——邹城。作为这块土地上的传统民间音乐代表,平派鼓吹乐因其漫长的形成发展历史和重要价值,被文化部于今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考证,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扎下根来。起初唢呐作为乐器仅被当地人们用来自娱自乐,后来一些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逐渐以吹唢呐为业,专门服务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场合。当时的唢呐有木杆和锡杆两种,后来人们通过对唢呐制作材料的对比发现用铜来制作唢呐更具特色,于是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摸索制造出了铜杆唢呐(俗称小铜杆),并在演奏的曲调中融进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经过长时间的演练再加上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末年已形成“平派”鼓吹乐的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十几个班子活跃于鲁南及其周边地区。其中以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4个乐班发展尤为迅速,这些乐班去外地谋生时逐渐把“平派”鼓吹乐传播到各地,进一步扩大了“平派”鼓吹乐的影响。至此,“平派”鼓吹乐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独具特色的一个流派。
“平派”鼓吹乐之所以成为“平派”艺术,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它主要以铜杆唢呐为主,一般拜师学艺时都先从平调学起;二、乐队使用的笙,艺人们称为“平笙”,演奏时多以平调为主;三、从地理位置上讲,人们习惯把徐州、苏北一带的鼓吹乐称为“南路家什”,把巨野一带的鼓吹乐称为“西路家什”,把临沂及其以东的鼓吹乐称为“东路家什”,把邹城以北的鼓吹乐称为“北路家什”。而“平派”鼓吹乐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四、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
“平派”鼓吹乐的演奏风格:平和、轻柔、婉转细腻,于平中见奇、稳重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特别是一些模拟演奏,如模仿鸡啼鸟鸣、狗咬马嘶、人声歌唱、哭笑、对话(俗称咔腔)等更是惟妙惟肖,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平派”鼓吹乐演奏的传统曲目有:《哭长城》、《集贤宾》、《夜看人》、《哭五更》、《十样景》、《绞句子》、《火烧葡萄架》等作品近百部。常用的乐器种类有:吹奏类、弦乐类、打击乐类等。
“平派”鼓吹乐源于民间,服务大众,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记载了历史上一些传统的“东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研究民风民俗的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