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蓝关戏(烟台)
2018-04-01 09:49
蓝关戏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莱州市及招远市境内古老的戏曲剧种,属于高腔“道情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以八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上演的剧目主要有《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流行于莱州市、招远市境内,是明代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其中,尤以莱州市的金城镇、朱桥镇、平里店镇、梁郭镇、西由镇及招远市的金岭镇等地盛行。莱州的东季、龙埠、马回沟、李家疃、麻渠及与之毗邻的招远的蚕庄、小河头等村镇,是蓝关戏的重要发祥地,被称为“蓝关戏窝”。
蓝关戏的突出特征是一个人在台上独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不用丝竹管弦相伴,一直处于以“干唱为特点的徒歌形式”,由于“帮、打、唱”三位一体,相映生辉,其音乐独具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交响性。蓝关戏发扬了弋阳腔极强适应性的传统,“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并赖于当地一些特殊民俗而扎下盘根存留于世。蓝关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当地民俗相随相依,形成了特殊的异质风骨,它以家族封闭式纵向传承为主线,得以延绵充续;以保守的模式为后人留下“原汁原味”的古老蓝关腔韵;以神话传奇为母体,保持了自己的传统风范。它灵活度曲,顺口可歌,易唱易学、通俗易懂,立足特色,变革创腔,不断更新嬗变,得以延绵拓展,臻于完善。
“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唱腔是蓝关戏音乐的主体蓝关戏常用的唱腔曲牌有:高腔、平腔、悲腔、老腔、昆调、赞子、哭五更、说书调等,曲体短小,音调简洁明快。帮腔是蓝关戏“帮、打、唱”结构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蓝关艺诀有“七分帮、三分唱”之说。帮腔的演唱以真声(大本嗓)和假声
(二本嗓)相结合的方法,既幽雅纤细,又粗犷豪放,颇具诗意和交响性,使无伴奏干唱的蓝关戏增添了活力和光彩。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帮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打击乐是蓝关戏音乐的另一显著特征,它以独具的气势,鲜明的节奏,进一步强化了蓝关戏的艺术特色。伴奏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而且是随着剧情的需要,有所增减。唱“高腔”时,全套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唱到“悲调”时,减去大锣、大钹,伴音衬托低回缠绵的感情。因此有“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打蓝关、打蓝关,无打不能唱蓝关”的戏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