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洼村傀儡戏班子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二百余年,古时演出颇受村民喜爱,但因战乱、贫困等原因演出渐少,更因某些老艺人的亡故等诸多原因,时演时停,曾一时难以传承,处于濒危。1933年,贾印江、贾义贵父子又招集演员和戏曲爱好者重打锣鼓再开戏,又重新组建起了傀儡戏表演班子。

傀儡戏属杖头木偶,木偶戏仿制各种戏剧人物的头像和能活动的木制躯体、四肢,并缀以服饰,做成各种不同戏剧情节所需的人物形象。演出设施比较简单,用一块幕布围罩住演出区,幕顶做成一小型舞台状。演出时,表演者在幕后用双手操纵木偶,做出各种表演动作,乐队及演唱者均在帷幕内根据剧情进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引人入胜。其特点是说唱、表演、伴奏紧密配合,行之有序,假而不露,优美自然,能够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常使群众在幽默的欢笑中大获其益,故而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傀儡戏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该戏在艺术表演及造型上显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和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兼收并蓄的吸纳能力,该戏种表演的特征与别的戏种表演大不相同。所谓傀儡戏,就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各种人物角色偶头的构造是用硬纸壳、泥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人物的脸谱是根据戏曲里担任的角色用各种颜色涂抹而成,头发、胡子用具等用人发制作,傀儡是由戏剧演员来操纵,戏偶内部分为头、身及双手三部分,偶头用一根木棒撑住,手则是用木头刻制而成,胳膊是用两根木棒穿在衣服里,一头绑在手上,另一头在操纵人手里,表演时一手拿头顶棒和胳膊,另一只手做摸头、擦泪、打仗、拿兵器等动作。木偶面具行当种类有四生、四旦、四花脸。现有20多个仗头。人物的装饰:官员头戴乌纱帽,将官身穿袍子,背后四杆小旗,小生头戴相公帽,旦角身穿青衣或红衣,头戴凤冠;艺人藏在帷幕之中,手、口、脚并用,以娴熟的技巧一边操作,一边演唱,活灵活现,很有生命力。

傀儡戏的唱腔特点及相关器具的制作。

傀儡戏的唱腔是莱芜梆子,也称莱芜“讴”,属于“梆子系统”的分支,主要是“梆子腔”,调式与梆子系统各剧种的调式基本一致,属于“5”调式,即“徵”调式。其主要唱腔板式有大板(4/4拍),二板、三板(2/2拍),调锣(2/4拍),慢四虎头(1/4拍),快四虎头(1/8拍),乍黄(散板),另外还有金钩挂,呱哒嘴,一串铃、火力炮、洋黄、劈迷子(活迷、死迷)等十几种。

乐器主要有提琴、月琴、笛子、板胡、二胡、笙、鼓、锣、梆子等,主要伴奏乐器为提琴,也叫“大胡琴”,椿木做筒,梧桐木做板,弦轴是杜梨木,琴杆是枣木或檀木、粗而短,内弦用皮弦,外弦用老弦,6、3(正工四)定弦。身高约为45厘米,琴筒直径8厘米左右,以G调为主,传统的打击乐器很富有特色,大锣是低音锣,手镲较一般的面片大且音低,两片相击发出“扑”的声音,小锣是高音、音尖而明脆,辅助乐器主要有月琴、笛子、板胡、二胡、笙、鼓、梆子等组成。辅助乐器有八棱月琴,不带品,2、5(反尺合)定弦;小股三弦,1、5、1(上合上)定弦;梆子用实心苏木制成。

其主要曲牌有丝弦曲牌,笛子曲牌和唢呐曲牌,主要以丝弦曲牌为主,如大金钱、愁相思、苦中乐、一字开门、二字开门、桃红、忧愁曲、怨恨曲、思念曲、四季歌、杀妲己等等;还有唢呐曲牌,如五马、二犯、一枝花、江儿水、风入松、石榴花等;笛子曲牌,如扬州、扬州开门、五六五、清江引、点绛唇等。

它的演唱方法,不论是男唱腔还是女唱腔均以真声(大本嗓)为主,假声(二本嗓和小嗓)为辅,真假声结合使用真假声分别使用的演唱方法。由于莱芜梆子的行当有“三大门头十三行”,三大门头是:生、旦、净;十三行当是:生门的红脸、老外、帮生、大小生、二小生;旦门的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净门的大花脸、二花脸、副花脸、三花脸之分,而且各类行当的唱法又大有差异。

其中生角的唱法主要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真假声结合使用。由于男女同腔同调,男唱腔只用大本嗓比较吃力,所以在唱腔的高音区就得用二本嗓,在低音区用大本嗓,在声腔中,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叫做“厉嗓”,它的唱法是用极高的假声倒吸气唱出,唱时不是呼气而是吸气,尤其是男声的“厉嗓”唱出的音坚实、高亢、行腔清亮、舒展流畅、余音萦绕、气势宏伟。

旦角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真假声明显分开使用演唱,旦角中也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叫“小嗓”,就是按原音符翻高八度用假声唱出,所发之音细腻圆润娓娓动听。

花脸的唱法也是以真声为主,个别情况下使用假声。

贾家洼村最早的傀儡戏是专人操纵表演,专人演唱,现在由于业余剧团的人手不够,操纵表演者也用来演唱剧中的人物唱腔。

傀儡戏在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其传统剧目也具有诸腔并陈,绚丽多姿的特色,但是由于流传年代较久,前人的病故,因而也失传不少。传统剧目由初建时的百余出,到六十年代山东省戏曲工作调查统计时,老艺人记忆的传统剧目还有二十余出,如《小清潭》、《小姑贤》、《小毛元》、《南阳关》、《单刀赴会》、《周奇送女》、《辕门斩子》、《韩信算卦》、《桑园会》、《斩黄袍》、《烧窑》、《王登云休妻》、《包公赔情》、《乱潼关》、《观花》、《汗衫记》、《锯大缸》等等,所以对这一剧种的挖掘保护,已刻不容缓。

历史文化价值

傀儡戏植根于民间,历代艺人和乐手也经常参加当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并且有一定的学术及实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傀儡戏在它的所有戏剧曲牌中,大部分结构严谨规范,曲调行腔委婉,曲牌过门完整齐备,调式丰富多变,风格各异,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及参考价值。

二、实用价值

傀儡戏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的鉴赏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爱。傀儡戏在演出中,乐队及演唱者根据剧情进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非常引人,虽系民间艺术,却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说唱、表演、伴奏紧密配合,行之有序,假而不露,演出中,能获得优美自然,天衣无缝的效果,常使群众在幽默的欢笑中大获其益。此外,傀儡戏中还有一独特的神话鬼怪戏一出,名叫《清水潭》,戏中有仙鹤、长虫、孙悟空、唐僧、沙僧、猪八戒、何仙姑等等,整出戏的惊险、悬念对观众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上一篇:【传统美术】面花(定襄面塑)(山西省忻州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美术】阳城焙面面塑(山西省晋城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