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吉林缸窑烧造技艺(吉林市)
2018-03-31 14:37
老窑帽子,这是砖窑的“券(xuàn)门”。窑内面积约有30平方米,上面呈拱形,顶部最高约7米。最顶部有一个“天窗”,阳光照进以后,能看到窑壁,是用砖头砌成的,砖头表面油光锃亮。砖头上像油的物质,都是当年烧窑留下的痕迹。经考证,这处“老窑帽子”始建于清代末期,大约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它的主人叫常建庭(音)。
这个窑的顶部像一个倒扣的大锅,也像馒头,是典型的“馒头窑”,窑体为牛头砖砌成,这种砖一头大、一头小,所以能砌成圆形的窑体。券门、窑炕用的是非常好的耐火砖。其实券门并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么小,而是后人在下面修了一条烟道。当年需要工人用肩膀扛,门口的实际高度大约是3米。常家是当时有名的窑业主。他有五个窑帽子,200多名工人。这个窑属于“笨窑”,一次烧制大缸的数量较少,后来,常家建设的窑帽子都是“隧道窑”,一头用车把坯子推进去烧制,另一头把烧制好的大缸推出来,可以说非常先进。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窑都没能保存下来,这里是最后一处。
1948年初,缸窑镇成立制缸厂,上世纪80年代,该厂更名为永吉县陶瓷工业公司,企业职工最多达到2000多人,是东北最大的制缸厂。那时生产的建筑陶、工艺美术陶等陶瓷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将这里誉为“东北陶都”或“北国陶都”。然而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传统工艺不能满足现代陶瓷需求,此行业明显走下坡路,后来企业破产改制,手工艺人纷纷转行,许多“老窑帽子”被拆除,当地的陶瓷文化渐渐走向消亡。
2007年,缸窑传统制缸烧制技艺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准备建一个缸窑文化博物馆。龙潭区政府拟建设大口钦、缸窑球粘土特色产业园区,招商有实力的陶制品厂进入小镇,提高烧制产品的精细性,把缸窑烧制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