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外海面制作工艺(江门市)
2018-03-31 11:45
历史渊源
外海面的手工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乡人陈长耀老人(今年72岁)说,他13岁开始跟爷爷学习“打面”的技艺,他爷今天如果还活着则百嵊有余。按陈长耀说话的内容,外海面至少有100年的历史。
至于云吞面,则是广东外海人对“馄饨”的别称。据说此食品早在唐宁已传入广东。以《群居解颐》一书记载:“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广东人何时把“馄饨”说成是“云吞”,则无从考证。
云吞和面漉(煮)熟后一起上碗,就是人们所说的“云吞面”。
外海云吞面,久负盛名。早在三、四十年代已十分兴旺,以泽记、东华、友仔记、华仔记最为出名。此外还有苏记、培记、福记、怡香等面铺(店)。还有流动面担,穿街过巷的面担敲击着两块竹板,发出“笃得笃得”之声,不绝于耳,惊邻动里。
时至五六十年代,街上的流动面担没有了。五十年代初期,只剩下13家面铺(店)。到1958年底,合作化运动开始,使存下的个体面铺全都转为大集体:外海茶室和工农茶楼,单一经营云吞面铺没有留下来。转到六十年代,物质奇缺,包云吞的馅料是半肥瘦的猪肉,汤料是煮猪肉的水。到六十年代的晚期,外海面的制作不用竹升(杠)压面了,开始有了半机械化,即用用摇式机械加工面条。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还是个凭票购物的年代,外海的居民到粮店购米,也只能买到七成大米,余下三成要买面粉。于是出现了个体加工面食的作坊,人们就拿面粉到个体户的作坊去加工面条。1979年,李记是外海第一个申请领到专营外海面的个体牌照。
到八十年代,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外海面发展到10多家个体经营的面铺,云吞面的用料也基本上恢复到解放前的水平。1983年,江门市卫生防疫部门认为滚水“漉”猪肉作为汤底不符合卫生标准,外海面于是采用传统上汤为底的做法。
1997年,专营外海面店的像李记、名鲜、财记等在江门市区开分店,拉开了外海面进军市区的序幕。到2006年,外海人在江门市区开了20多家面食店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李记、名鲜、圆圆、陈记等。他们的连锁店分别都有2至5家分店。但经营的范围已不再是单外海面了,还包括粥、粉、快餐、甜品、西餐等品种,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些店24小时营业,初步形成江门市区平民化茶餐厅格局。
基本内容
外海面是个大概念,它分为三个品种,即面、云吞、云吞面。所谓面,就是净面,没有参入云吞面。而面又分单面(1个面饼)和双面(2个面饼)之分;所谓云吞,就是一个面饼和六个云吞“漉”熟后共同上碗的便是云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