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木鱼起源于民间,扎根于当地,世代相传,是恩平人民的一个重要文化传统,口传心授,生生不息,是一种鲜活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群众性和延续性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

一、唱腔

恩平木鱼的唱腔有金兰腔、龙舟腔、龙头凤尾腔、庚子腔、东风腔、三级浪、洪流腔、春雷腔、忆苦腔、新腔等十多种。其中忆苦腔、洪流腔、春雷腔、东风腔兴盛于“文革”时期。庚子腔是由圣堂歇马村的失明艺人梁庚子所创造,自成一派,与其他行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善于模仿作品里的情景,利用节奏的变化来叙述情感的变化和事情的转折起伏,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汽车嘎然停院庭”,这个“嘎”字唱成模仿刹车的声音并拖腔,逼真而生动,有口技的效果。  

二、格律

恩平木鱼对格律的要求比较严谨,要求要做到“韵、句、格、顿、调”齐全。“韵”就是押韵。将传统恩平方言中同韵的字放在句子末,以达到唱起来音调和谐、富有韵律,并流畅易记,琅琅上口,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句”就是上下句。在押韵的同时还要采取“梅花间竹”韵,即是在一句完整的乐句中分为上下句,其音韵形式为:上句——仄——上平,下句——仄——下平,周而复始。恩平木鱼的上下句结构很独特,一般曲艺唱词上下句由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构成,上句押仄声,下句押平声,而恩平木鱼则要两个上下句才能构成一个“组合”,第一个下句要押阴平,第二个下句要押阳平。如“主席英明除四害,玉宇澄清万里埃(阴平)。高举红旗向前迈,步步高歌向未来(阳平)!”阴平和阳平交替使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木鱼的音乐感。“格”就是句格。恩平木鱼一般使用七字句,也可延伸到十字句。如遇到特殊用语,可突破此句格。“顿”就是把词句分若干顿。恩平木鱼一般把七字句分二至三顿,十字句分四顿。与南音的分顿法不同,恩平木鱼的分顿更注重词意的连贯和节奏的顿挫。如“万里江山春意浓”,南音是分三顿的,“万里(顿)江山(顿)春意浓(顿)”,而恩平木鱼则是分两顿,“万里江山(顿)春意浓(顿)”,使“万里江山”这个词组听起来意思更直观更完整,节奏更强烈。“调”就是调式。恩平木鱼是以1=c为基本调子,节奏多为2/4拍(见附录六)。这样的调式唱起来高亢、开阔和自由。  

三、内容

恩平木鱼所吟唱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借景喻志,托事言情的,如《寒兴取柴》、《梁生卖古杠》等;有歌唱历史人物,反映历史事件的,如《薛丁山射雁》、《坚持江南游击战》等;有感叹世态、针砭时弊的,如《寡佬叹世情》、《苦瓜仔》等;有总结农事、传播知识的,如《四季木鱼》、《红粉女》等;有唱风俗礼仪、劝人从善的,如《三姑回门》、《为人妇媳要忍屁》等;有歌唱爱情、憧憬幸福的,如《花笺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有庆生祈福、贺屋祝寿的,如《弥月木鱼》、《满四方》等;还有在特定场合演唱的,如《哭嫁木鱼》、《哭丧木鱼》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借恩平木鱼颂扬社会进步、反映人间真情成为恩平木鱼的主旋律。  

四、类别和活动程序、特色  

恩平木鱼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木鱼和抒情木鱼,按形式和用途分可分为生产、叹世、贺喜、爱情、哭嫁和哭丧木鱼等。  

(一)    生产木鱼。

生产木鱼包括劳作和时令木鱼,多为传播知识。如《四季木鱼》“正月锣鼓响叫叫,二月里来散灯寮,三月耙田蛤蚧跳,四月禾苗青油油,五月龙舟过巷游,六月割禾取米赵(吃),七月杀鸭过田了(七月田了节),八月中秋吃碌柚,九月重阳放纸鹞,十月禾束两头挑,腊月犁霜白飘飘,尾月育鸡点豉油”,不但把每月的农事都总结出来了,还把当地的风俗也揉合进去了。生产木鱼没有固定的活动程序,多在田间耕作、教育后代的时候唱。生产木鱼一般节奏平稳、音调和谐,基本是五声音阶,如行云流水,如清风朗月,以知识性为主要内容。因其音调平和柔美,家庭妇女往往当成催眠曲唱给婴幼儿听。  

(二)叹世木鱼。  

叹世木鱼用于宣泄人们愤懑的情绪。叹世木鱼很多都是根据打油诗和顺口溜、童谣中的内容加工而来的,可分两大类,一是劝人从善,教人积德的。二是感概身世,针砭时弊的。如《苦瓜仔》(见附录七),运用大量类比来反映清末的社会贫富悬殊,控诉剥削阶级的罪行。《手拈龙舟走尽江湖》、《寡佬叹世情》则是对自身凄凉境况的感怀。据老人回忆,过去在农村流传的叹世木鱼往往含有诅咒、谩骂,甚至黄色词句,是人们愤懑情绪的宣泄。叹世木鱼随兴而唱,没有一定的活动程序。  

(三)贺喜木鱼。  

贺喜木鱼气氛热烈,寓意吉祥。贺喜木鱼多应用在庆生、祝寿、贺新屋等场合。小孩满月酒宴上,至亲送上礼仪并给小孩唱《我饮外孙满月酒》(见附录八),祝福小孩健康聪明、长大成才。在老人高龄寿诞时,晚辈一般都请来卖唱的艺人为老人祝寿,有钱人家甚至请戏班来祝寿,但规定戏班一定要唱祝寿木鱼贺寿。艺人唱的祝寿木鱼气氛热烈,辞藻华丽而吉祥,常用的祝寿木鱼是《福寿双全金玉满》(见附录九)。贺新屋木鱼由出嫁女或女屋主的娘家亲属在新屋进伙时演唱,分为“进吉”和“满四方”两个程序:来客担着“酒米担”(恩平一种送贺礼的礼仪,用两个箩筐装满米,一筐米中插着两支酒,另一筐米上放喜幛和红包,担子两头拴上鸡和鹅,谓之“酒米担”,寓意衣食丰盛、六畜兴旺),右脚跨进新屋门槛(右脚寓意“顺”),开唱“一脚纳(迈)入新大屋,进财进福又进禄…...”,此谓之“进吉”;唱完“进吉”木鱼后按顺序分别在厅内东、南、西、北四个墙角唱贺新屋木鱼,走一步唱一句,在东墙角唱就要以“东”字开头,南墙角以“南”字开头,一直唱满四个方向,谓之“满四方”,寓意新屋聚来四方财和福。如《担担酒米贺新屋》(见附录十)。  

(四)爱情木鱼。  

爱情木鱼内容丰富,修辞手法多样,流传的曲目也很多。既有唱民间爱情故事的,也有唱历史人物和才子佳人爱情的,更有唱当代婚恋观念的。其中明朝的《花笺记》是最著名的代表性作品,收录有30多个爱情故事,在当今仍然被广泛传唱,民间收藏的手抄本有20多种,有唱完全书的录音带、DVD出售。唱民间爱情的还有明清时期的《王珍珍寻夫》、《三姑回门》、《金丝蝴蝶》等,而歌唱历史人物爱情故事的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朱卖臣别妻》、《碧容探监》等,现代的《嫁女新风》、《错嫁“大炮”王》名声也不小。哭嫁木鱼中部分曲目也是爱情木鱼,新娘子在“打阁”时用爱情木鱼向女伴陈述出嫁的情由。爱情木鱼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叙述、拟人、比兴、比喻、夸张等等几乎无所不有。  

(五)哭嫁木鱼。  

哭嫁木鱼的最大特色是“哭着说好话”,“哭着唱”贯穿于整个出嫁仪式。据《恩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记载,哭嫁程序包括打阁、出门、上轿三个程序,在民国前还有“匿阁”程序,即在接到男方送来的婚期之日起,准新娘就要躲进村中的“女屋”,“……女匿经月不出,俗实陋之而日弥”(《恩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四·冠婚),“匿阁”此后再也没有流传。“打阁”就是新娘在出嫁前的两天内,由嫂子从女屋接回闺阁中躲藏起来,只许本村姐妹、知心红颜前来哭别,而不允许他人包括亲戚和父母进入。众女伴与新娘子对唱,所唱木鱼的内容主要是出嫁的情缘、姐妹间的情谊、闺房密事、为妇持家之道和难舍难别的心情。如《递杯浓茶送女嫁》(见附录十一),是教育新娘子要注意婆媳关系,忍气成才的。“出门”时由新娘的兄长背起新娘子,嫂子打伞,媒人引路,从家门口背到村前闸口,新娘子在途中不能回头观望,也不能不哭,传说回头观望就会对夫家不利,不哭则表示新娘子不孝顺。母嫂则在一旁唱木鱼,多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等家训和俗教礼节。如《红颜骂出嫁》(见附录十二)。“上轿”分为“闹娶”和“拜别”两个程序。“闹”在恩平方言中是骂的意思,“闹娶”就是女方的亲朋好友用木鱼“骂”男方接嫁的宾客,骂媒婆,“骂”他们抢走了好女儿好姐妹,抢走了人家的劳动力等等。如《骂媒》“(唉吓)人家女儿关你狗乸发瘟(指媒人)乜事,(唉吓)你发瘟钻阁入窿(唉吓)搵着噜,(唉吓)左手拉男(唉吓)右手拉呀女,  (唉吓)拉男拉女去走路(唉吓)……”。“拜别”就是新娘子用歌声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再祝愿家人幸福、行好运,而女伴也跟随歌声送茶送水作为伤别,唱完木鱼后新娘子拜别所有前来送嫁的人,此时达到了高潮,往往出现哭成一片的场景,此时用“花容失色”来形容众女最恰当不过了。哭嫁木鱼很特别,如母唱给女儿的祝福木鱼《先长人丁后长财》,“(唉吓)(唉吓)屋顶种枝(吓也)仙人掌啦(唉吓),先长人丁(唉吓)后长财呀(唉吓)……”,语气是悲凉的,但内容却是祝贺和祈福性的。恩平人用通俗的语言形容哭嫁木鱼是“哭着说好话”,可谓一语中的。

(六)哭丧木鱼。  

哭丧木鱼的情感表达十分真挚,语调十分悲哀,是恩平木鱼中流传最广、实用性最强的曲种。哭丧木鱼的活动程序是:从断王(断气)、掉转龙头、送终、女入村、奠酒、散毛、捣糍、做糍、炊糍、盖被,到买水、归棺、喊灯、着孝、上山、承灵到缨红十七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特定的仪式和唱词,每个环节均需唱对应的木鱼。如奠酒环节就要唱《奠酒木鱼》(唱词见附录十三),边唱边行仪式:上香——叩拜——开壶——斟酒——二拜——斟酒——烧宝——斟酒——再拜。哭者借木鱼倾吐内心之声,抒发生离死别之情。现在民间留存有20多种《哭丧木鱼》手抄本,虽然内容略有不同,但程序都是一样的。哭丧木鱼在丧葬仪式上所有环节都唱,在死者下葬两三年后的“拾金”(起骸骨)仪式上一样要唱。


上一篇:【民间文学】牛子厚故事(吉林市)

下一篇:【民俗】恩平歇马励学制(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