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明代洪武年间,祖先自韶关南雄迁居开平、新会,将北方中原习俗带到南方边陲。有竹子加工业的乡村(坊)、(里)居民都有制作风筝的风俗。  

新会区“双水山地风筝”相传始于明代洪武年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以上凌村和南岸村板块类《鸣牛》风筝、和岛桥村、洋美村及木江村的足节类《蜈蚣》为代表作。  

每年秋风季节,农民自娱自乐。  

基本内容

山地风筝主要类别有几种:(1)、板块类:以“鸣牛”风筝为代表作,还包括鲤鱼、鹰、荷花、蝴蝶、各种鱼类等;(2)、竹节类:以《蜈蚣》风筝为代表作,一般有10米-80米长不等,(3)、环保风筝:主要是利用废的彩色胶纸为原料制作的风筝变废为宝。  

相关制作及其作品  

(一)、风筝制作工具:        
  1、竹刀:开竹篾之用;           

2、剪刀:剪尼龙线及彩色胶纸用;   

3、画笔:风筝绘画颜色之用。  

(二)、制作原辅材料:  

1、竹篾、竹枝、制作风筝框架之用;  

2、尼龙线:绑扎风筝之用;  

3、彩色胶纸:包扎风筝之用;  

4、白乳胶:粘合胶纸之用;  

5、彩色颜料:给风筝上色彩之用;

6、乐器弦线:用于造风筝响声;  

主要特征

双水山地风筝一直延续至今,颇具地方特色,其主要因素有如下特征:  

(一)、历史悠久:双水山地风筝至今不觉经历了600多年历史。  

(二)、品种独特:板块类与竹节类风筝在空中飘动时发出一种十分美妙的响声,令人颇感神奇。  

(三)、工艺精巧:双水山地风筝造型别致,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并融合了选料、破篾、绑扎、粘合、包装、绘画等民间工艺于一体。《蜈蚣》风筝更是五邑一绝。  

(四)、类别繁多,品种齐全。不完全统计约有100多个花式品种。  

(五)、怡悦身心:制作和放飞风筝是一种村民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


上一篇:【传统技艺】新会鱼灯(江门市)

下一篇:【民俗】台山汶村庙会(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