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皮影戏以玲珑剔透的影像、优美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是众多的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1951年,沔阳皮影戏被搬上国际舞台,在朝鲜进行过慰问演出;1955年3月,赴省会演,皮影戏《武松打虎》荣获会演一等奖;1988年,西德国家皮影代表团在沔阳观看了皮影戏后,索取两个皮影影子带回国内,并陈列在该国博物馆内;1981年5月,文化部及全国木偶皮影协会的领导同志到沔阳,观看了皮影戏《火焰山》后,对该剧的唱腔极为赞赏,省电视台也前往拍摄了一组介绍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可见沔阳皮影戏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在湖北享有盛名,而且在国内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以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沔阳方言道白,故命其名。
据原《沔阳报》等有关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沔阳绣花堤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二人,因家乡十年九水,长期流落外地,怀抱渔鼓,手持简板,沿门苦唱乞讨,但总不得温饱。到清末(1900年左右),他们兄弟二人迫于无奈,便设法用布鞋壳剪成人影子,仿外地皮影之模样,晚上用灯光映照,把影子贴在纱布上进行表演,以此招来观众,维持全家生计。皮氏兄弟这一创举,很快轰动了四方乡里,人们纷纷前往观赏,皮氏兄弟二人名噪一时,成为草台、茶馆之常客。皮氏兄弟这一独创,使渔鼓和皮影合为一体,为沿门叫化的渔鼓艺人开拓了新的生活,师门晚辈一致公认他们为沔阳皮影之祖师。
后来,皮影艺人又增设了活动舞台,硬片布景、电器设备、特技幻灯等设施。水、火、风、云、雷、雨、闪电等均可表现出来;影像也由原来的侧面单眼发展为半侧面双眼,把死眼睛、死嘴巴改为活眼睛、活嘴巴;女角色也一律由女演员演唱,从而改变了男演员把持皮影舞台的局面,使观众耳目一新。
沔阳皮影戏有改编的传统剧目三十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皇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细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像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
沔阳皮影戏的唱词都是从群众口语、歇后语、比喻语中提炼出来的,幽默风趣,观众感到格外亲切。
它的唱腔共有50余种,除了以沔阳渔鼓调为主以外,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词高亢、豪放等特点。
它的伴奏采用渔鼓筒和简板,后来艺人们又增加了锣鼓和管弦乐。特别是简板和渔鼓筒两件乐器的声调轻重、节奏缓急,能烘托气氛,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情,把观众带入奇妙的艺术境地。
现仙桃有40多支皮影队,近150多皮影艺人活跃在乡里民间,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