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花鼓戏起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流行于湖北境内长江、汉水之间三角州平原,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自古以来,仙桃地势低洼,水灾频繁,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谣,老百姓深受水灾之苦,无以生存,乃流散各地,以采莲船、三棒鼓、踏高跷、敲碟唱曲等民间说唱形式乞资为生,后来仍成为习惯,农民在农闲时以此为副业,出外跑场赶会,进而以一丑、一旦的踏高跷、春跷作平地演出,并吸收了高腔和黄孝花鼓的唱腔和剧目,形成一个剧种,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唱腔音乐分主腔与小调两类,主腔有高腔、圻水腔、四平腔、打锣腔等,习称四大主腔,此外还有专用于表现悲痛情绪的反调唱腔,如悲腔、圻水败韵、还魂腔等。小调有单篇牌子、专用小调、插曲等不同类别的曲调近百支。传统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帮腔。

    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沔阳花鼓戏的唱腔音乐日臻成熟、表演形式日趋完美、剧种内容日渐丰富,影响越来越深远。新编历史剧《十三款》被省电视台拍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传统代表剧目《站花墙》搬上银幕,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大型现代戏《向老三招婿》应邀进京为中央领导专场演出,使沔阳花鼓戏这一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更加灿烂夺目,闪耀光彩。


上一篇:【民间曲艺】沔阳渔鼓(仙桃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沔阳皮影戏(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