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沔阳雕花剪纸(仙桃市)
2018-03-30 16:17
沔阳雕花剪纸历史悠久,从沔阳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磨制石铲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与雕刻工艺的渊源。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沔阳剪纸形成风格,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长埫口区志》有关雕花剪纸的记述足以证明其历史久远且代代传承。
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艺人们使用的刻刀多为闹钟发条和手术刀通过加工而成的。蜡盘由菜油、白蜡、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组成。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穿街走乡,到处可见。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花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尤其是长埫口镇的新口村、石剅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
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沔阳县政府及县文化馆鼓励剪纸艺人创新剪纸题材与工艺。1952年,由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由明设计、长埫口镇剪纸艺人杨长发雕刻的“八仙图”,在东欧八国巡回展览,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向中国订货4.8万套,为国家出口创汇。1956年,艺人们创办了“沔阳仙桃区雕花工艺社”,加工剪纸产品在国内外批量销售,还刻制皮影人头剪纸出口苏联。由于剪纸艺术深受民众喜爱,因而能够集样成本,代代传承,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