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柳琴戏(枣庄市)
2018-03-30 14:55
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由山东枣庄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柳琴戏有200余个不同风格的传统剧目,有小戏也有大戏,三小戏最多。
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戏等。
从题材分,有表现民间故事、家庭伦理、男女爱情的剧目,如《打开棒》、《拾棉花》、《吵年》等;有根据章回小说改成的连台本戏,如《金镯玉环记》、《白玉楼》等;此外还有一些武戏,如《西波州》、《杀四门》、《拦马》等。另还保存有少数如《夏山搬亲》、《下南湖》等由两个角色扮演许多人物的属于“对子戏”再向前发展的特殊类型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基本属于板腔体一类。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紧板〕等板式变化外,唱段的起、转、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头。演员起腔、行腔比较自由,伴奏可紧随唱腔而灵活变化。男腔高亢挺拔、女腔华彩秀丽,特别是“叠句”和“衬词”、“衬腔”的演唱,生动活泼,别具风味。拉尾音时,女腔高八度,男腔低五音,去掉了过去齐声帮腔的老唱法。除尾音外,男女唱腔都用真嗓。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配以板胡、二胡、横笛和梆子等乐器,增加了一些管弦乐器。
柳琴戏的表演,没有固定的表现程式。其身段、步法多具有民间歌舞的特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受拘束,除善于演传统的小戏外,还适于演现代戏。其脚色行当,与京剧、梆子等叫法不同,如称老生为“大生”,彩旦为“老拐”、小丑为“勾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