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畈腔(黄冈市)
2018-03-30 14:32
畈腔,起源于早些年代的劳动号子,主要用来提高人们劳动积极性,丰富劳动人民生活方式,后来逐渐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传统文化。
目前黄冈境内已搜集记录的有畈腔、山歌、儿歌、号子、花挑、曲牌小调、插秧锣鼓、风俗歌等数十余种。其中畈腔是鄂东最有代表性的山歌,而畈腔中最有特色种类最多的是罗田畈腔,其曲调高亢奔放,悠长婉转,是黄梅戏的渊源之一。是湖北省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项目。
罗田畈腔是在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它吐词用罗田方言,发音用喉部发音。相传苏东坡游罗田时称此歌者为“鸡人”。其曲调高亢嘹亮,节拍自由悠扬,有固定歌词,后期发展出许多剧本。《十劝》、《十想》、《十恨》、《十把扇子》、《十杯酒儿》等十字系列小调至今 仍流传于民间。
罗田畈腔的歌词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生产、生活知识和民众的生活习俗以及道德礼义的劝教,是解读当地民众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
由于畈腔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和谢世,而青壮年告别家园长年在外打工,罗田畈腔面临着后继无人、逐渐消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