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吕剧 (济南市)
2018-03-29 10:51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二胡、琵琶(以前多用三弦),称“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著名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黑龙江、辽宁、新疆、安徽等省市。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
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最能代表山东风格,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广泛共识。不过,吕剧作为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约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左右,孙中新便和刘峦峰等唱曲艺人合伙,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当时群众称这种艺术形式为“唱小戏”,主要伴奏乐器是四根弦。后来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扬琴和坠琴,唱腔由“秧光腔”改为“坐腔扬琴”,很快又发展到“上装扬琴”。
1900年前后,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1917年,吕剧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根据博兴县老艺人的说法,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老艺人孙中新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2007年,博兴县吕艺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约1900年,乐安县北部(现已划归东营区)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第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群众称之为”驴戏“,而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是”凤阳歌“,后来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2008年,东营区牛庄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吕剧)之乡“荣誉称号。
关于吕剧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胶东说。 约在1894年,胶东琴书艺人翁老明在登州府(今蓬莱)内将《三打四劝》中的《苏保送妹》一折举行了“化妆跑圆场”的公开演出,群众称为“胶东蹦蹦戏”。“化妆扬琴”在济南被定名为“吕剧”之后,蹦蹦戏随之更名,老艺人组建了蓬莱建国剧团吕剧队、莱阳专区吕剧团(今烟台市吕剧院)。
建国之后,省文联副主席陶钝建议定名为“鲁剧”,王统照先生不同意。后经研究,定为吕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