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澄城鼓吹乐艺术(渭南市)
2018-03-29 10:43
澄城县文化积淀深厚,民情淳朴,“澄城老哥”之美誉更是流传甚广。作为民间音乐的鼓吹乐艺术源远流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主要乐种之一。
从乐器的配备上看,澄城民间的鼓吹乐班子从乐曲的种类上基本可分为唢呐曲牌和鼓吹乐曲牌或套曲两种。沟北地区以演奏唢呐曲牌为主,其乐器配备常有两支唢呐和打击乐器小鼓、鼓板、小钹等,乐队常由四至六人组成;但在沟南和城镇地区则习惯使用以海笛、笛、管、笙等乐器为主的曲牌连缀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乐套曲,其乐器配备常有唢呐两支、海笛一支、笛两支、笙和管各一支和起威用的喇叭一支、锣鼓和打击乐器三至五件,鼓吹乐班子常由八至十人组成,演奏时基本上采取兼职的办法起用锣、鼓、鼓板、乐子、梆子、铙钹、马锣、小锣、小钹、勾锣等诸种乐器。
从演奏场合和演奏方法上看,我县沟南和城镇地区从演奏形式上比较讲究,如婚嫁、丧葬、庆寿都搭有现成的鼓乐台,分内外两班演奏,外庭演奏“粗乐”(唢呐曲牌)招待朋客,内庭演奏“细乐”(鼓吹乐曲牌或大型套曲)款待贵宾,其演奏方法有唢呐的重奏、轮奏,海笛的领奏以及笛、管、笙的合奏加之打击乐器贯穿发展成为鼓吹乐的重奏、轮奏、合奏等不同演奏形式,并多以曲牌连缀的形式演奏,乐曲色彩华丽细腻,粗犷豪放,按其固有的表达能力来烘托喧染婚丧寿喜中的热烈、欢乐、悲痛、凄凉的气氛,象这种民间鼓吹乐班子至今仍然活动在我县的各个乡、村。
从所演奏的曲目上看,大都来源于传统曲目、地方戏曲曲牌和由民歌变奏而来的曲目,如传统曲目有《上上宫》、《背宫》、《青天宫》、《一五六》、《阴六》等,地方戏曲曲牌所占比例最大,常用的也最多,有《小开门》、《大开门》、《金摆场》、《哭黄天》、《水龙吟》、《朝天子》、《马道仁》<柳生芽》等,而与民歌融会传承衍生的变奏曲目有《变花》、《大定岗》、《小放牛》、《四合四》、《秋季生》、《丝锣带》、《纺线曲》、《刮地风》、《石榴花》、《一串铃》、《燕儿落》等,整个演奏风格富于歌唱性,与关中道情的歌唱音乐比较接近,民间艺人们多用这些曲目来表现民间婚嫁寿喜礼仪中抒情、柔和、细腻的感情。
从乐曲的调性上来看,流传于民间的鼓吹乐曲目调式色彩丰富,表现性能各异,总给人一种流畅平稳、华丽优美的享受,这也可能是由于鼓吹乐曲目大都脱胎于民歌的原因,使曲目形成了短小精悍的鲜明特点,便于学习和流传,因而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听到和看到的鼓吹乐曲目中单牌子居多的现象。所谓鼓吹乐套曲的连缀,则是民间鼓吹乐的精髓所在和独特之处,堪称民间鼓吹乐艺术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通过一定程式的乐队组合,把数首单牌子的乐曲按民间礼仪活动的内容有选择地以变换节奏或转调等演奏方法紧密的衔接在一起的连奏形式,例如比较典型的大型鼓吹乐套曲有《三元鼓》、《五子登科》、《百鸟朝风》、《梵王宫》、《上小楼》、《下小楼》、《上山虎》、《下山虎》、《南海腔》、《老吹腔》、《青天宫转老仙堂》、《青天宫转小开门》、《青天宫带尾巴》、《大开门带摆场子》、《慢摆场转紧摆场》、《柳生芽带一串铃》等,至于选择何种情绪的曲目,是依演奏习惯和时间长短要求而约定俗成,艺术们灵活掌握的连缀演奏速度一般为以慢速转中速或以慢速转快速而收尾,艺人们娴熟的转调变奏技巧(多由原调转入属调或下属调),使得整个乐曲丰富多彩,加之打击乐的贯穿,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这是因为曲目的调性多属宫、徵类调式的乐曲,曲调进行起伏有度,大跳极少,比较接近语言的自然声调,具有流畅平稳、圆润舒适的特点。在音值组合方面,宫调式类曲目比较简单,多为四分和八分音符,演奏速度较慢,微调式类曲目多为十六分音符的较多,但音域起伏较大,而演奏速度较为适中。一般来说,宫调式类曲目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乐曲情绪热烈欢快,具有粗犷豪放的演奏特点,如唢呐曲牌《金摆场》、《滴落金钱》等;徵调式类曲目则节奏平稳、旋律优美,乐曲情绪委婉细腻,具有柔和抒情的独特风格,如鼓吹乐曲牌《上上宫》、《青天宫》、《一五六》等。另外,还有所占比例较小的属“商”、“羽”调式的曲目。前者多属表现凄凉、悲哀情绪的乐曲,如鼓吹乐曲牌《柳生芽》和唢呐曲牌《地留花》就属典型的“商”调式类乐曲;后者则属常用于表现轻松、愉快、欢乐气氛的曲目,如鼓吹乐曲牌《节节高》、《四合四》等则属典型的“羽调式”类乐曲。
从演奏形式和乐曲的节拍、速度方面来看,民间鼓吹乐的演奏形式通常分为坐乐和站乐两种形成。一些演奏水平较高的民间艺人在乐曲的演奏中并夹带有“抽肠换肚”、“搭壳子”等小杂耍,以渲染气氛和显示其演奏水平,使乐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其民间鼓吹乐的节拍而言,基本上都是4/4拍、2/4拍和1/4拍,其它节拍很少。对于乐曲的演奏速度来说,艺人们则喜欢灵活掌握,这些都由演奏的场合和环境而定,有时也以变换速度的方法来获得情绪各异的演奏效果,但大多数艺人习惯于用中速或较快于中速的速度来演奏乐曲。
古朴淳厚的民情风俗也给民间鼓吹乐活动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鼓吹乐曲目的使用上除丧葬礼仪中用的《哭黄天》、《地留花》、《永寿庵》、《梵王宫》、《柳生芽》较为严格外,其它如喜庆的行礼和丧葬中的奠仪多用庄严肃穆的乐曲,而在宴席和行路等场合中吹奏的乐曲,那就要根据事主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丧葬习俗中的三年脱福,就演奏一些欢快跳跃的曲目。再如婚嫁礼仪中就吹奏一些充满欢乐诙谐、亲昵忧伤的曲目,以表现女儿离娘的哀痛,拜天地进新房的欢乐,耍阿家的风趣。综观其鼓吹乐的使用,大量的曲目用变换速度的办法而悲喜兼用,而真正用于表现哀痛的专用曲目较少。

